通透、通灵、通达
■吴慧平 心经
■《笔象·笔意·笔境——书法鉴赏的艺术》 吴慧平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行书斗方白蕉语
■行书斗方
人物介绍吴慧平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书记兼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粤教版《书法练习指导》执行主编(国标教材)、《书法练习指导》主编(省编教材)
——读吴慧平博士《笔象·笔意·笔境》
■收藏周刊记者陈福香统筹
上世纪80年代末,笔者在小县城的书店中,竟然购得丁文隽的《书法通论》,其时自己弄书法不久,资料又十分贫乏,既迷茫又困惑,因而捧若至宝,通宵达旦读过一通,虽懵懵懂懂,也感觉十分的满足,还更增对于书法艺术的崇仰和走书法之路的决心!其后若干年,虽然知道丁文隽的“通论”,其实浅显还问题不少,但其对于我的书法生涯所起的重大激励作用,至今铭刻于心,而我得此书时的激动、饥渴、沉浸等各种“痴狂的”状态,几十年后也清晰如昨、令人动容!
■郑荣明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执行主席)
《笔象·笔意·笔境》全书在整体的结构布局中,兼顾宏阔的视野和有选择的阐释,浓缩“共性”(史学共识)展开“个性”(自己的学术观点),张弛有度,铺展自如。
不知怎的,读完吴慧平博士的《笔象·笔意·笔境——书法鉴赏的艺术》,竟然脑海中就时时浮现上述镜像,充满一种特别的“求学”“解惑”学子的“初心”、情怀,真诚得让自己觉得十分珍贵,也觉得无比的“奇异”——仔细琢磨、回味,终于明了,原来是因为我在读此书之前,刻意地“清空”了脑子里关于书法的大部分信息,以一个“懵懂者”的身份闯进了吴慧平笔下的书法天空,畅然接受着他的“洗脑”——这一“洗”,还真让自己美好地“回忆过去”,热切地“畅想未来”了!我发现,自己对于书法的认识确实更加通透,关于书法的一系列思考仿佛也更加通灵,而且,以此书把握书法的各个层面,你都会有难得的通达之感——自然,这三者,是我当初读丁文隽的《书法通论》时无法得到的!
《笔象·笔意·笔境》是一本很值得所有搞书法、玩书法、研究书法的人去读的书!初涉书途者读之,可以很准确、很通透而且很快速地认识书法的真谛、把握书法鉴赏的要津;具有专业素养的书法人,可以在书中领略书法文化地理学、书法心理学、书法风格学、书法美学,当然更有书法史学等等各种学科观念、理念、真知相交融的一种宽博畅达的“书法专业”“书法学识”大场景,获得“潜泳”书法艺术的卓越能力;而研究书法的专业人士、书法学者,则可以在吴慧平的文本展述、资料调度、思维跳转之中,得到许多关于“方法”“角度”“融汇”“独立”等治学路径的启迪和思考,甚而,从吴慧平的“轻描淡写”和“一晃而过”的多个地方,人们能够产生新的灵感,生成更有意味、更深入的书学命题。
《笔象·笔意·笔境》全书虽然列出十个篇章,但实质上还是在环境、本体、审美、风格这四大框架上展开对于书法的解读,同时以“史”贯之,最后以“鉴赏”为旨归。在整体的结构布局中,兼顾宏阔的视野和有选择的阐释,浓缩“共性”(史学共识)展开“个性”(自己的学术观点),张弛有度,铺展自如。在这样的结构场景下,我们的阅读,经常会轻松与深度相互交织,或者会然于心、或者灵光四射、或者凝神静思、或者茅塞顿开,所以,这也是一本很能够生成阅读“意味”的有情趣的好书。
我们可以更具体地观察、体察一下:
很明显,“汉字的演变与审美特征”“字体之美”“时代·风格·变迁”这三章,吴慧平是刻意“收笔”的,因为这些内容,洋洋洒洒过的人太多,绝大部分已经有了史学共识,无须再放笔,只需将核心、大要说明白即可。但吴慧平在“说明白”上却下了“大功夫”,既在表述的精要简约和畅达明晰上用心组织,还特别地“提前”使用了精彩、精准和通达的鉴赏性语言,如篆书之“屈伸自如的"龙德"之美”、隶书“横向律动生成的排叠与联翩”;我还特别注意到,他在引用的不少古人论书语上,也很用心地选择了那些更容易读“明白”的语句,很用心地考虑了古、今文的自然连通的关节,尽可能地降低阅读障碍。这些,皆使读者能够形成张弛有度、铺展自如的良好阅读体验,更关键的是,结合整体叙述上的精要简约、畅达明晰,读者也能很顺当、自如地在作者的引导下,获得宏阔的历史视野!在某种意义上,这体现了一个书法高级学者的“良心”,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容易地想起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
我们习见的“书法鉴赏”“书法欣赏”,几乎都在“用笔结构章法”上转圈圈,吴慧平的《笔象·笔意·笔境》,中间再连以“笔势”“笔格”,一下就将“书法鉴赏”这一艺术活动提升到更为宏阔的场景。
当然,我们会特别关注“汉字产生的地理环境”“沉郁·飘逸·空灵”“笔象·笔意·笔境”这充分体现吴慧平学术“个性”的三大章节,相比较,这三章是铺展得更为充分的。“书法地理学”是吴慧平在书学界的特有成果,见识独到,声名卓著,所以“汉字产生的地理环境”列为“第一章”,既体现他的学术背景和优势,也隐隐地将他“书法地理学”的学理贯穿于全书,最需品味的即是其中“书法的精神世界与地理环境”这一节,之后的“时代·风格·变迁”“沉郁·飘逸·空灵”,与这一节即“遥相呼应”,阅读者不可不知!
“沉郁·飘逸·空灵”,是笔者最为激赏的一章,我似乎感觉到这应是吴慧平在学术上的一个重大开拓!这三个语汇描述的,与其说是书法史三大风格类型,不如说是中国书法审美的三大范畴,或者就是中国书法风格和审美合二为一的哲学、心理体征,从这三个方面去综合认识、把握书法艺术、书法文化,的确是十分精到、精妙和精彩的!我们之前看到过许多的《书法美学史》《书法风格史》,往往弄得复杂、琐屑甚至玄妙,并没有说清关纽,没想到吴博士在短短的一章中,解读得如此通透!由此,我也灵光一现:若以此去关照当代书坛,我们的许多问题就能很清晰地“浮出水面”;我又想,吴博士若能在此深入研究,另一种格局的“书法风格学”,或许将优异地呈现在书法界!
“笔象·笔意·笔境”,吴慧平以之为本书的书名,显见是具有“宗旨性”意义的,自然也体现他在“书法鉴赏”出发点、立足点上与人不同的个体学术立场。确实,我们习见的“书法鉴赏”“书法欣赏”,几乎都在“用笔结构章法”上转圈圈,最多再加上个“韵味”,吴慧平的“笔象·笔意·笔境”,中间再连以“笔势”“笔格”,一下就将“书法鉴赏”这一艺术活动提升到更为宏阔的场景,既有形而上的理论“高级感”,也具有“形而下”的真切“体验感”,还有“中间状态”的“可描述感”——仔细体悟,这还真的为“书法鉴赏”打开了一条“通达之路”!所以,之后的“观念”“过程分析”,就完全地具备了“指点迷津”“金针度人”的功效了。
回到前文,其实,我读完《笔象·笔意·笔境》全书,一直觉得书名副标“书法鉴赏”有点碍眼,脑子里总是出现《书法通论》。我以为,此书就是一部相当具有当代价值的“书法通论”,是一本可以帮助人“通透、通灵”地认识、理解、把握乃至研究书法艺术、书法文化的“通达”之作,既可以成为普通读者进入中国文化经典、情境的桥梁,也完全能够成为高校书法专业“书法通论”这一学科的优秀教材,而我们这些自命为“研究者”的人,或许还更能从中悟到、得到珍贵的学术信息和治学门径!
新闻推荐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吕静开讲 留在日本正仓院的唐朝辉煌
平螺钿背八角镜(资料图)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资料图)近万件贵重文物,历千年岁月珍藏于一仓,堪称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