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少女肠内长满“定时炸弹” 医生提醒这类病属家族性遗传

信息时报 2021-05-27 01:16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刘俊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位居第三位,其中超过8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结直肠癌发病原因大部分不明确,但有一些疾病几乎百分百会发展为肠癌,其中之一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就收治了这样一位年仅12岁的少女,肠镜下,她的结肠内布满息肉样隆起,最终切除了整个结肠,幸运的是依然保留了肛门功能。

年轻女孩间断性便血

半年前,家住广州的12岁少女小花(化名)身体开始出现异常,不仅面色萎黄还总是感到疲劳及间断性血便等不良症状。父母带着小花去医院检查,在查血常规时发现小花的血色素远低于正常值,只有84g/L。此外,胃肠镜及CT检查发现小花的结肠壁布满息肉样隆起。在朋友建议下,家人带着小花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找到了结直肠肛门外科练磊主任医师求诊。练磊查看检查结果后,详细询问家族史,考虑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所致的便血及贫血。

在检查中发现,由于小花的肠道内布满息肉,并出现便血等症状。“已经是有手术适应症了。”练磊说道。因此,练磊团队向其家属提供了几种手术方案。了解到患者需求后,经多次讨论,练磊团队最终决定,切除她的全部结肠并保留直肠,通过设计回肠储袋与直肠进行吻合,尽可能不改变她的排便习惯,同时进行预防性回肠造口。

幸运的是,病理结果提示,小花的肠道息肉病理为管状腺瘤,尚未发生恶变,更加支持了上述方案。成功手术后3个月,小花回院复查,肠镜检查显示储袋粘膜及吻合口已恢复正常,并进行了回肠造口关闭。

肠癌日渐高发且年轻化

据练磊介绍,小花患上的FAP是一种由APC基因突变引起的、以结直肠多发腺瘤性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大肠息肉数目至少100枚以上,多在300~3000枚之间,最多可达5000枚。数量多时呈地毯式密集分布,几乎看不到正常黏膜,大息肉多有糜烂、出血。如不预防性切除结肠,患者至50岁时几乎会100%癌变。

练磊建议,对于已明确为家族遗传性消化道息肉病的患者,需及时筛查:FAP患者和APC突变基因携带者,建议从10~15岁开始每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此外,宜从25~30岁开始随访相关肠外肿瘤,如甲状腺肿瘤、肝肿瘤、硬纤维瘤等。进行肠镜监测的FAP患者大肠癌发生率为3%~10%,远远低于未行肠镜检测的患者;因出现症状而就诊的患者,大肠癌的发生率为50%~70%。因此,进行肠镜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推荐

白云鄂博的雪

□张宇航暂别白云鄂博那天早上,原本风和日丽的天空,下了一场雪。白云鄂博地处蒙古高原,初夏时分还下雪...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