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居 一座广式茶楼的风云传奇
陶陶居总店修缮后开门迎客,各路食客纷至沓来,一位难求
康有为题写的陶陶居牌匾
1962年,陶陶居一楼大厅布局
1997年,陶陶居创制直径3米、重575公斤的“华夏团圆月”
文/羊城晚报记者黄宙辉通讯员卢启文
图/羊城晚报记者陈秋明
历史图由广州酒家集团提供
2021年2月4日,位于广州西关第十甫路的陶陶居总店修缮后开门迎客,各路食客纷至沓来,一位难求。
始创于1880年的陶陶居,是目前广东饮食界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一座茶楼,见证了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的每一个瞬间。这里曾经是康有为、鲁迅、巴金等文化巨匠出入过的地方,可谓龙虎际会,风云舒卷。141年来,它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引领着饮食潮流,一路传承着广府饮食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陶陶居既是广府文化的参与者、见证者,是一本跨越百年的饮食活字典,也是一部广州社会发展变迁史。而今,这家加入时代新元素的老字号,更成为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生力军。
书院变身茶楼
时间穿越回141年前的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陶陶居在广州第十甫路诞生。
清朝光绪年间,广州西关有座大户人家的书院,名叫“霜华书院”。1880年,书院换上“葡萄居”的招牌,专营苏州风味酒菜,兼营茶市,生意逐渐兴旺。后来,一名姓陈的老板接手葡萄居,灵感乍现,把茶楼改名为“陶陶居”。这个名字意为来此品茗,乐也陶陶,既风雅,也易记易念。
1888年,维新思想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不达,返回广东,于1891年间在广州创办学馆,取名“万木草堂”。闲时,康有为也常到陶陶居品茗消遣。这时,陶陶居已由一位叫黄静波的老板掌管。黄老板见康有为学生多、名气大,想藉他的名声提高店铺声誉,便请他书写招牌。康有为欣然提笔,用最得意的“石门铭”碑法写下“陶陶居”三字。这三个字,一直留存至今。
自康有为写的墨漆金字招牌挂起后,陶陶居果然生意更加兴隆。加上黄老板经营有方,陶陶居渐渐远近闻名,业务不断发展。
几度重生复兴
到了1922年,经历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的时局骤变,陶陶居沉寂了一段时间,苦苦经营却负债累累,茶客也渐渐散去。
当年,身为陶陶居股东之一的陈清选聘用堂兄弟陈伯绮作为陶陶居的司理(相当于今天的CEO)。陈伯绮负责打理陶陶居的大小事务,成为实际的管理人。当时,陈伯绮与涎香茶楼的谭杰南、金华茶楼的谭焕章等几位老板看中“霜华书院”的深庭大院,千方百计购得“霜华书院”旧址地皮,并招集股东,将陶陶居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高楼。1925年,全新的陶陶居正式开业。
陈伯绮是清末大儒南海朱九江的再传弟子,饱读经书。他结交一班文人雅士,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才干,请他们为陶陶居撰写诗词和文章,指点楼堂布局和装饰设计,令陶陶居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陶陶居勇于创新,创造了特大“月饼王”等多种营销新手段,使陶陶居成为当时饮食界的佳话与典范。
当时,来陶陶居饮茶的人中不乏豪商巨富、达官贵人,他们借饮茶之机打探行情,建立关系。信息交流、新闻传播、叙说友情、洽谈生意……饮茶,实际上已成为当时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社交方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陶陶居仍是广州城中的著名茶楼。十年动荡中,陶陶居的老招牌被拆,一度改名“东风楼”。古雅的陈设被当成“四旧”砸掉,“月饼王”不能生产,点心菜肴也失去了原本的特色,著名的茶楼变成了普通的饭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陶陶居重新挂上老招牌,正式复名。
2012年,广州陶陶居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开启了复兴。2019年,广州酒家集团全资并购陶陶居公司,陶陶居总店修复改造工作启动,按“修旧如旧”原则,复原1925年民国时期的陶陶居外貌。广州酒家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赵利平说:“陶陶居的基础,就是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物。我们必须保留它的历史面貌,才能让现在的人感受到陶陶居这141年来走过的历史印记。陶陶居这座有故事的大楼,翻新前使用了100年。我希望,翻新后也能继续使用100年。”
老倌文人出没
陶陶居不仅仅是品尝“一盅两件”的茶楼,还是充满文化气息、吸引文人雅士汇集的风雅场所。它甚至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进程。
陶陶居的资深面点师罗操老师傅,对当年文化名人前来饮茶的场面记忆犹新:“当时,粤剧老倌如靓少佳、陆云飞、文觉非等,还有西关名老中医如王金石、何竹林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陶陶居还有一个别称——不挂招牌的粤剧俱乐部。民国初期,不少粤剧界人士居住在西关一带,陶陶居与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和“銮舆堂”相距不远。1946年后,陶陶居旁边的百乐门戏院以演出粤剧为主,不少省港大班曾在此登台,金殿戏院也同样位于第十甫路上。戏行人物凡组戏班、聘角色、请棚面,“开戏师爷”(粤剧编剧)“斟介口”“度桥段”,都会在陶陶居进行。
当时,陶陶居是“班蛇”(即戏班老板)挖角色、组剧团“斟盘”的地方,也是“开戏师爷”凑说新戏的地方。“梅香”(出演次要女角的演员)、“拉扯”(扮演闲角的男演员)等一般演员,想借点钱、吃点东西或出演闲角,也非要来陶陶居不可。如果碰到“散旧班、埋新班”的时节,陶陶居里更是连楼梯上都站满了艺人。
从陈伯绮当陶陶居老板起,陶陶居就广泛搜集名人字画、诗词对联挂于厅堂四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位,成了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所。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和其他“清游会”成员,常在这里品茗雅聚,共研艺事。
鲁迅客居广州时,也是陶陶居的座上客。他在1927年3月的日记里写道:“18日,雨。午后,同季市(许寿裳)、广平往陶陶居品茗。”对于品茶,鲁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陶陶居总店顶层建有琉璃瓦六角的三层亭,名曰“可观亭”,中秋时可于此亭内赏月吃团圆宴。“可观亭”的牌匾书写于1933年,其作者就是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被誉为岭南书法宗师的麦华三。十年浩劫期间,“可观亭”的牌匾曾被摘掉,2003年重新悬挂,可观亭再现光彩。
引领一城风气
回顾141年历史,老字号陶陶居在创新方面的独到之处,令人击节:
最先与粉丝互动——对联在清代极其火热,走在潮流前端的陶陶居以“陶陶”两字,面向大众征“鹤顶格”联。结果,当时的粉丝疯狂为陶陶居“打call”。当年的一副征联写道:“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陶侃惜分,大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直至今天,该联也为人们所乐道。
最早聘用女工——20世纪中期,广州的茶楼酒肆依然是男人的地盘,行规很严,欲入行者必须经熟人介绍拜师,当上几年学徒,出师后还要加入行业工会,才能捧得一个饭碗。而早在1938年,陶陶居就大胆地在三楼卡座试用女侍应,成为第一批正规雇佣女职工的食肆。
最早进行事件营销——20世纪,每逢中秋,陶陶居必然要把门面装潢得灯火辉煌;同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印刷街招推介陶陶居月饼,宣传攻势一浪接一浪;还雇人走街串巷,高价回收陶陶居月饼盒,造成陶陶居月饼走俏的感觉。当时的人们不断打听陶陶居月饼的详情,并以买到一盒月饼为荣。
在老广的记忆中,陶陶居还是相亲圣地。巴金曾在《旅途随笔》中记下在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这就是陶陶居当年的一大景象:“相睇”(即相亲)。抗战以前,陶陶居三楼有一个公开的“相亲市场”,非常有名。
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陶陶居都作为广州生活的一个文化标志出现。全国多家电视平台播出的热播剧《爱人同志》向观众展示了广州的“早茶”文化,包括拿木桶去白云山取水、在陶陶居泡茶等细节。这些细节唤起观众对广州“早茶”文化的兴趣,有人甚至专门为此跑到广州陶陶居体验。去陶陶居喝茶,已成为很多外地游客来广州的必备行程。
时至今日,陶陶居仍在不断创新,走时尚化、年轻化、新国潮的道路,主动拥抱时代和年轻人。广州陶陶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庞光胜告诉记者,陶陶居每一家门店都特别注重对灯光的设置,以满足食客从不同角度对美食拍照的光线要求,“因为现代人面对美食,很多时候都是手机先‘吃’,马上发朋友圈”。
新闻推荐
“520”广州办理婚姻登记1533对全省共有19456对新人登记结婚
羊城晚报讯5月20日,因其谐音与“我爱你”相近,已成为很多恋人表达爱情的特殊日子。这一天也成为近年来结婚登记的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