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心融合、全员德育导师制到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成立协和德育在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中一步步升华
身心健康,阳光开朗的协和学子
吴越老师与学生谈心
文/崔文灿何宁图/学校提供
近日,期中考试成绩一放榜,广州市协和中学(下称“协和”)高二学生聂畅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她这次考试成绩的年级排名比上一次进步了162名,特别是她的弱势科目物理,在班里进步了14名。“很感谢我的德育导师吴越,她真的像知心大姐姐一样,在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关心和照顾着我,给了我无限的动力和能量去学习。”
去年9月开始,协和开始在高二年级推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即除了班主任外,其他科任老师也肩负着班级的德育工作,每位老师与班里3—4位学生“结对子”,作为学生的德育导师,要像班主任一样,不仅要关注学生所有学科的发展,并且在生活、心理、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我们推行全员德育导师制,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被充分关注到,让每位学生都有可倾诉的老师,每位老师都有牵挂的学生。导师的功能重在‘导’,落实好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涯指导。”协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何冠南说。
全员德育导师制充分发挥了团队作战的优势
自从学校施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后,班主任许立光身上的担子减轻了不少,“以往,我们一个班主任要负责班里40多位学生的教育工作,确实很难全部兼顾,毕竟一个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但现在我们高二年级实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后,班主任和所有科任老师一起,全员全程负责班里的德育工作,每位老师重点负责3—4位学生,而且我们多位老师组成德育导师小组,共同对班里每一位学生制定科学、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全科学习和德育方案,更多地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学生不仅获得了更充分的关注,还获得了个性化的指导。”许立光说。
高一时,吴越就是聂畅班上的物理老师,但是除了给学生们上物理课外,吴越也很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总是能跟学生们打成一片。“高二分班后,没想到吴老师又教我们,而且高二开始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老师担任我们的德育导师,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吴老师。”聂畅说,自从吴越成为她的专属德育导师后,她们沟通的机会就更多了,“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找吴老师谈心,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开导我,帮我分析和诊断自己的情况,到底是知识点没掌握好,还是最近学习状态不行。她经常会主动关心我的生活,吃得好不好,宿舍生活如何等。不久前我参加了‘协和好声音’歌手大赛,吴老师还特别积极地在朋友圈帮我拉票,我当时特别感动。”
全员德育导师制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在德育主任骆波看来,实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后,学生不仅获得了全方位的关注,对老师自身来说,也收获满满。“对于老师来说,教育和教学本来就不可分割、互相促进。科任老师平时如果能多关注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发现学生的亮点,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老师的教学会更加有针对性,更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会大大提升课堂效率。”骆波说,德育导师除了跟学生沟通外,还积极参与班会课、学生社团活动、家校沟通等,“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确实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骆波指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协和就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成绩斐然。在德育实践中,协和的老师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学生首先要身心健康才能去谈学习、谈成长。“所以近20年来,协和德育工作的最大特色就是德心融合,即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指导,单纯地靠班主任来做德育工作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让所有的老师都积极参与进来,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骆波说。
高二年级全员德育导师制施行一个多学期来,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赞誉,学生们各方面的进步也有目共睹。何冠南说:“我们将在高一、高三,甚至初中,把全员德育导师制推广下去。导师不仅仅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学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可以是导师,而且应该是导师。学校教育中,德育第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成立,是协和德育特色的再一次升华
4月初,协和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挂牌成立了。中心占地600多平方米,包含生涯规划活动交流室、心理音乐放松减压室、沙盘游戏室等区域,还有三名专职心理教师坐镇于此,接受学生的咨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成立,是协和德育特色的再一次升华。”协和副校长梁彩匀指出,老师们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成绩一直提升不了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生没有目标和方向,不知道究竟读书是为了谁,“所以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至关重要,其实我们生涯规划指导很早就开始做了,现在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是希望在之前德心融合和全员德育导师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开展多元主题活动、拓展丰富职业体验等路径,科学地发挥学生发展指导的功能,走出一条具有协和特色的新型高中生发展指导之路。”
协和高二年级黄同学的妈妈是麻醉师,从小在妈妈的耳濡目染下,他对医生这份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读临床医学的打算。但是高一选科时,他却因为自己化学和生物学科并非特别突出,对当医生这个目标开始动摇了。“我当时挺迷茫和无助,于是就去求助冯建平老师,希望她能给我指明道路。”黄同学说。
冯建平是协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专职心理教师之一,她首先帮助黄同学进行自我探索,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对他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黄同学的兴趣代码为RCI,为实战操作型,此类型的人重视现实,动手能力强,适合从事操作性工作。此次进行的MBTI职业性格测试,黄同学的性格类型代码为ISFJ,为照顾者型,这类人意志清醒而有责任心,乐于助人,十分务实。第三还采用“寻找自己的星星”,帮助黄同学了解自己的能力,让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树立起对化学或者生物学习的信心。最后还帮助黄同学进行“澄清价值观测试”,结果显示黄同学比较在乎的是工作稳定和社会地位。
接着,她再让黄同学通过多种渠道去体验和感受医生这份职业真实的状况,如:到医院参观实习、做医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等。由于医学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她还鼓励黄同学参加21世纪杯、外研社杯等英语相关竞赛。
结合到高考选科,冯建平关注到黄同学的优势学科,同时也不能忽略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的选科要求并不一致,比如临床医学专业,中山大学要求物理、化学、生物必选;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学院要求物理必选,化学和生物任选其一即可。
经过一系列的诊断分析和咨询,最后确定了与黄同学匹配的6个职业中,有3个是医学相关。黄同学说:“经过老师科学的诊断和分析,再加上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我终于坚定了自己要当医生的目标,不仅学习动力更足了,也不会在纠结和选择中浪费时间了。”
从德心融合、全员德育导师制到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成立,协和在德育工作中一步步探索,一步步升华。“以往我们对德育工作的印象是带有强制性的,即德育更多是强调规范与服从。但时代在发展,我们这么多年在德育实践中也发现,德育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个体的一种心理需求,老师更多的是通过谈话的方式,去引导和鼓励学生,这是德育的进步,是对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的充分尊重。”何冠南认为,“德育最好的方式是不经意的、不刻意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德育最好的效果是让受教育者心悦诚服,知行合一。”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涂端玉通讯员穗统宣、林淯)根据广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