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为啥给自己多加两岁? 胡适考证出来了

茂名晚报 2021-04-30 08:45

齐白石

天才人物,叫常人看去,总有些不同凡响。

大画家齐白石的行事方式,有时也似其绘画或篆刻不拘一格。譬如,他想让人写传记了,首先想到的人选,居然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胡适是大忙人,讲学及个人研究写作任务颇多,还整天忙着关心政治、编辑刊物,甚至乐意为人证婚等等,他的几部作品,最终都是以“半部”搁置,惹得当时人讥笑,后来者议论纷纭。此外,胡适虽然常常提倡各人来写传记,可他给人写的传记,譬如《丁文江的传记》等,就并不成功。虽然丁文江是胡适敬重并交往甚深的老友。

实际上,胡适与齐白石并不熟悉,想来写好更加困难,靠着不多的相关资料,胡适终于只完成了一个两三万字的“年谱”。比起齐白石一些弟子回忆或研究齐白石者写的传记来,可读性、丰富性,都不尽如人意。这且不说,他还在年谱中,大发其考证癖,将齐白石曾“瞒天过海”添加年龄的事实证出,弄得老画家颇不愉快,这倒是此次写作的意外结果……

白石文字别趣

1946年秋天,胡适结束了在美国的多年任职,再度返回北平,承担起了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很快,齐白石便通过他人对胡适表示,希望他为自己撰写传记。不久,八十多岁高龄、已不大出门的齐白石打起了一包资料,亲自来到胡适家里。胡适是性情中人,见到老人这般认真,便表示“我很感谢他老人家这一番付托的意思,当时就答应了写传记的事”。

胡适去国多年,此次回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各种工作纷纭,时间之紧张可想而知。给齐白石写传记之事,他一直拖延到第二年(1947年)暑假,才开始进行。齐白石给胡适提供的资料,有大约十种之多。其中包括白石老人八十岁时所撰的《白石自状略》的初稿、发表稿、写定本数种;杂记稿本《三百石印斋纪事》一册;残页《入蜀日记》;自撰《齐璜母亲周太君身世》;似为王森然所作《齐白石传》一册;另有几本诗歌作品:《借山吟馆诗草》(自写影印本)、《白石诗草自叙》初稿及改定本和《白石诗草》残稿本,以及一小包有关齐白石活动的剪报、函件等。

读了这些材料,胡适表示,“很喜欢白石老人的文章”,其原因在于:“我觉得他记叙他的祖母、他的母亲、他的妻子的文字(那时我还没有看见他的《祭次男子仁文》)都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字,朴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他叙述他童年生活的文字也有同样的感人力量。”

按胡适的理解,齐白石没有受过当时中国文人做文章的训练,没有做过什么八股文、古文骈文之类,“所以他的散文记事,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旧式古文骈文的作者不敢做或不能做的!”

哪些文字如此出“格”?胡适在序言中引述了一点:“太君年三十后,翁弃世……从此家境奇穷。(太君)恨不见纯芝兄弟一日长成,身长七尺,立能反哺。”胡适以为,这样的段落,古文家决不敢这样写。齐白石在文字中记述自己民国八年避兵乱北游时,写了一点心绪:“临行时之愁苦,家人外,为予垂泪者尚有春雨梨花。过黄河时乃幻想曰,"安得手有嬴氏赶山鞭,将一家草木同过此桥耶"!”胡适以为:“这都是他独有的风趣,很有诗意,也很有画境。”

有内容,有别异趣味,胡适也有了动笔的情绪。可是,他并非一个善于联想或虚构的作家。面对这些零散的材料,胡适的方法,是将其中凡有年月时间可考的内容,分年编排起来,有时也以自己的史学训练,做一点考订。编年的主干,是齐白石八十岁时所写的《白石自状略》,故此,胡适最初打算题名为《齐白石自述编年》。可在编排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些内容不仅有限,还有初稿、修改稿之间的差别,老年人记忆旧事前后不一等,所以,尽可能寻找印证资料比对考订,就成了胡适不得不做的工作。

白石年岁“秘密”

在掌握的资料中,胡适遇到一件“最感觉奇怪的”事,《白石自状略》与其他齐白石自撰的文字中记载的年岁,“往往有两岁的差异”。胡适是这样发现的:“《白石自状略》是他八十岁写的,其时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从民国二十九年上推,他的生年应该是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可在其他记载中,譬如齐白石自写的《母亲周太君身世》这样郑重的文字里,他的生年却是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发现了年岁这样重要问题差别,有考据癖的胡适当然不会放过。不过从人情说,这内中或许别有隐情。胡适觉着“不敢”亲自去问他老人家,便托人去婉转探问齐白石在结婚时与陈夫人同岁,还是小陈夫人两岁。

齐白石当年娶妻陈氏,只有十二岁,时间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当地的风俗,是先举行婚礼,谓之“拜堂”。女孩子便进夫家生活劳作,等到成年,择期“圆房”同居。齐白石与陈夫人是光绪七年(1881年)十九岁时圆房。对于胡适的婉转询问,齐白石只给了一个“含糊的答复”。胡适想,这内中,大概有“小秘密”吧。他便把怀疑与考据都记在初稿的小注中,想留待与齐白石有多年深交,又是自己朋友的黎锦熙来解答。

因为手头得到的内容不算多,胡适用了不长时间,就在1947年八月把《齐白石自述编年》初稿完成。可惜,由于仓促,限于资料,加之他与齐白石交往很少,这篇初稿仅仅一万来字。用这么点字数,来描摹一位经历繁复,生命绵长,有极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家,显得很不相称。不过胡适名气大,朋友也多,虽然初稿如此,他还可以找友人帮忙。他先将初稿的抄清本送给齐白石审查,原稿留在家里,想请黎锦熙加以添补改削。黎锦熙与齐白石都是湖南湘潭人,两家之间有六七十年的深切交谊,黎锦熙当时回湖南老家,1948年4月才回到北平。不久,胡适将此文初稿送去,不仅要求黎锦熙批评订补,还诚恳希望他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这件工作。

黎锦熙帮补正

胡适选黎锦熙作为合作者,实在合适不过。“我从四岁时就跟着齐白石先生一块儿在家乡玩儿,一直到现在,有五十五年之久的关系……”(黎锦熙“序言”)原来,齐白石与黎锦熙家有两代人的友谊。因之,黎锦熙接受任务后,除去在自己手头查寻资料,还不断来到齐家,“过门辄入,促膝话旧”。尽管可以如此方便接近传主,可齐白石毕竟年事已高,“回忆往事,每不能记为何年”。有趣还在于,“有时先后差上十几年他也不在乎”。譬如宣统元年己酉(1909年)以前,齐白石曾数次游历了西安、北京、上海、南昌、桂林、梧州、广州以及苏州、南京等地,他自己说是“五出五归”。胡适在他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考订只有“三出三归”。黎锦熙问及齐白石,齐白石也记不清,只说“或者有两出两归是在己酉以后吧?”最后,还是黎锦熙在自己的日记里查检,得出计有“四出四归”结论。(笔者按:今学者经过梳理详考,仍维持齐白石自言“五出五归”的实际。)见到通过传主及其家人不能有多少收获,黎锦熙开始用自己的日记作为旁证进行补充。黎锦熙这人真有耐力,日记不间断记了数十年。由于和齐家可以常常登堂入室地近关系,他从日记中摘抄出了许多有用资料,采注进了原稿中。这样,经由黎锦熙的补订,该年谱字数增加了大约一倍。

在胡适看来,黎锦熙的补订,除去他用日记帮助考订了齐白石许多事迹的年份,还有其它方面的贡献,譬如:“劭西(黎锦熙字)最熟悉湘潭一带的文物掌故,又熟悉白石老人做木匠时代的生活,故他不但替我注释了胡沁园、陈少蕃、萧芗陔、文少可诸人的名号事迹,并且用了许多有趣味的资料,把那个"芝木匠"(乡间对齐白石称谓)时代的生活写得很充实、很生动,使我们明了当年湘潭一带的艺术文化背景,使我们知道天才的齐白石也受到了那个时代背景的许多帮助。”知识方面则是“劭西对于绘画与刻印,都比我懂得多多,所以他能引用一些我不知道的文件来记叙白石在这两方面的经验和成就。特别是在学习刻印的经过,劭西的增补最可以补充我原稿的贫乏”。

胡适成名早,自信心满满,所以他敢于肯定他人成绩,谈及自己的不足。当然,这些方面,黎锦熙确实有他所不能的优长。

(未完待续)(据《北京晚报》杨建民/文)

新闻推荐

广州市审计局:全市14个项目适用容错机制 为敢担当干部撑腰

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敢于亮剑,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鼓劲撑腰,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