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粮窖穴深5米 贝丘堆积500平方米 揭示史前“食在广州”已非常丰富(1)
■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葬M30的封土保存规模巨大。
■考古人员在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H25。
■广州黄埔陂头岭遗址鸟瞰全景。
广州披露黄埔、增城考古重大发现,将刷新对岭南早期历史认知
广州黄埔、增城又有考古重大新发现!4月12日,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与考古工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期在黄埔陂头岭、增城金兰寺两处遗址取得重大考古新发现,将刷新人们对岭南早期历史的认知。
在黄埔陂头岭遗址考古发现的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群,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此外,该遗址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储粮窖穴,其中一个最大的窖穴深达5.2米,坑内堆积可细分为31层。而增城金兰寺遗址发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说明古代居民大量食用河鲜。此外,增城金兰寺遗址还出土难得的古人类遗骸30具,为研究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提供实物资料。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佳文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图片:通讯员提供
●黄埔陂头岭遗址
岭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窖穴揭秘先秦文明
陂头岭位于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环九龙湖总部核心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此次发掘工作是配合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一期)项目规划调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0年10月中旬起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处遗址现存面积约9900平方米,目前完成考古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5座、窖穴和灰坑260个、柱洞70个、沟槽1条,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葬38座。共出土文物400余件套。这是目前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负责人曹耀文表示,此次发掘中,储藏性质的窖穴最令人瞩目。已确认的48座窖穴中,H25是目前确认最大的,平面近圆形,最大径2.74米,深达5.2米,坑内堆积可细分为31层。“窖穴就是用来储藏粮食的,有这么大体量的窖穴,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居民可获取比较丰富的食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足够多的粮食,是不是代表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否能够支撑当时的文明达到新的高度?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对外发动战争等”。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表示:“陂头岭遗址是广州地区先秦考古重大发现,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再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史前至西汉早期遗存丰富程度,以及对这一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岭南地区历史地位的认识,也为探寻先秦时期岭南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陂头岭遗址还发现了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墓群,也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为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目前确认38座。最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陂头岭北部山顶的M30,地表封土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5米、残高约1.2米,是岭南地区目前所知封土保存最完整、封土保存规模最大的战国晚期墓葬。
何为封土?曹耀文介绍,就是古人把死者埋进墓穴后,在墓穴之上盖的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安咸阳地区,墓穴上都有大片的封土。但在岭南地区,此前发掘的墓穴很多受到农业活动和城市基本建设的影响,是没有封土的。有了封土,会令考古人员对该时期墓葬整体情况的认识更清楚一些。
“这次发现了排列有序、集群分布的一个墓群,有可能是一个家族墓地,意味着中新广州知识城这一片可能在当时有一个高等级越人的贵族家族墓群。这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墓葬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面貌是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曹耀文说。
发掘到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可从中看出江浙一代越人的遗风。这说明很可能古代岭南的越人和江浙的越人有文化交流。“从一些比较大的中型墓葬里棺椁的设置可以看到南岭以北的楚文化的影响,这对我们认识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材料。”曹耀文说。
易西兵认为,陂头岭遗址的所有发现,为重构岭南早期历史,尤其是回答“何以南越国”“何以广州”等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鲜明的资料。
●增城金兰寺遗址
30具古人类遗骸有助于
厘清华南史前人群迁徙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拥有广州至今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早在1958年至1961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历史系就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昨天的发布会透露,2020年的考古发掘中,遗址出土保存较好的古人类遗骸30具,对于研究和阐释古人类的微观演化以及中国古老型智人演化,厘清华南史前时期人群迁徙互动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据介绍,为配合广汕高铁石滩段项目工程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0年11月起对金兰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本次考古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截至今年3月底,已发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清理墓葬32座(新石器时代晚期30座、战国时期2座),以及各时期灰坑38个、柱洞941个、灰沟21条、水井3口、墙1处,出土陶鼎、陶豆、石锛、石钺、箭镞、青瓷碗、瓦当等文物165件套,以及贝壳、鱼骨、猪骨等动物标本,目前已经出土古人类遗骸30具。
易西兵介绍:“金兰寺遗址为重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年前后)环珠江口地区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已经发掘的30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多数骨骸保存比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都十分难得,对研究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遗址也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变迁、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地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继续做好金兰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并与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多学科研究,进一步挖掘金兰寺遗址的文化内涵,做好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和阐释。
新闻推荐
广州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出炉策划推出文艺精品 擦亮英雄城市品牌
羊城晚报记者唐珩通讯员穗发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广州市编制了《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