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今年力争实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 科创新基建驱动广州迈入新阶段

南方日报 2021-04-02 07:09

广州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一区三城”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摄

2021年,广州计划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力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70个。通过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广州将初步形成覆盖基础科学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孵化育成体系、科技公共服务的高水平发展格局。

近日,广州市第十五届12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2021年科技创新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广州在全国率先发布的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政策。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将成为广州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推动广州科技创新从产业主导模式发展到以科学引领产业的新阶段。

●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

高规划汇聚国家力量与国际资源

今年广州提出的“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包括:构建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4个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

这些平台体系是广州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体现。以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例,《方案》指明将对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设施为支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广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基础。

此类设施堪称基础研究的“重武器”。截至2020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仅55个。目前,广州尚无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的此类科创基建。今年,广州力图在该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广州还将打造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目标,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同时,新增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打造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孵化育成体系,力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70个。

《方案》指出,除了汇聚国内战略科技力量外,广州还将打造汇聚国际创新资源的一流科技创新高地,包括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今年1月9日,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广州斩获的第三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今形成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三个省级高新区的格局。什么是高新区?简单来说,即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2021年,广州将打造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的先锋园。例如,支持广州高新区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打造全球生物安全科技高地;支持越秀区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打造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典型等等。

深改革赋予创新平台充分自主权

如果说,《方案》从规划层面为今年的科创新基建描绘出发展蓝图,那么在实操层面,广州将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夯实人才支撑等举措开展建设。

《方案》提到,广州将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研究制定促进广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相关文件。

立足广州市产业发展需求,广州打算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以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促进全球领先的技术、研究成果、人才及资本加速向广州集聚。

何为“新型研发机构”?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李启荣谈到,所谓“新型”主要体现在研发机构体制上的创新性和功能上的全面性。

首先,这类研发机构是地方政府与国(境)内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签订共建协议打造的独立法人机构,它们以企业化的方式运营管理;其次,区别于以研究为主要业务的传统研究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是一个综合体,具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多个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的经费使用必然有"灵活性"的诉求。也只有经费使用灵活,才能实现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功能的全面化。”李启荣说。

接下来,广州将推动《广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有效落实,进一步赋予创新平台在建设发展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宽松自由的科创环境有助于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方案》表明,明珠科学园将建设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区,支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

长期在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理事长、院长李令奇认为,科创新基建将带来人才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前者源于对人才的吸引和发掘;后者是创新平台的人才在本地的流动、扩散。两种效应将共同为广州带来正向收益。

新体系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凸显

《方案》显示,依托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广州可创造出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广州在建或即将建设的众多科创新基建中,少不了企业参与的身影。《方案》提到: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研究院。以此推动研究院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增强行业的国际话语权。

此外,广州还计划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布局建设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活跃和规范全市技术交易市场。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数据,2020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256.53亿元,跃居全国第二。这说明广州技术要素市场的流动性、活跃度,及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均在提高。具体来看,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海珠区南沙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百亿元。

技术合同交易数据的体量与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密切相关。这五个行政区在技术交易市场的活跃,反映出它们较强的科创实力和较大科创潜力。这五区恰是广州谋划建设的科创新基建的高度集聚区,代表着广州汇聚高端要素、迈向产业前沿的中坚力量——

《方案》指出,将推动“一区三城”高质量发展。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筹划建设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推动区域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

借助“市场之手”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准对接,广州早已付诸实践。前不久,市科技局公开征集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的重大技术需求。这就是把“转移转化”的主导权和发力点,交由市场企业和科研人员搞定。

下一步,广州还将在科创新基建方面,加快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建设,搭建具有专业化队伍、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国际化合作“四化”模式的技术交易平台。

■相关

广州新增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省近半

3月份,广东省科技厅公布了2020年度新增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其中,广州市新增16家省重点实验室,获支持经费达3800万元,分别占全省的47%和59.4%,均居全省第一。广州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有何秘诀?

首先,广州通过省市联动,推进全市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2021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正式获批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21家,占全省70%;省重点实验室256家,占全省近60%;市重点实验室达195家。

其次,广州厚植根基,推进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近年来,广州市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比重达13.9%,创历史新高,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广州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的省学科类重点实验室已达216家,占全省75.3%。

此外,广州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2020年,广州市于全国首创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引入社会资本1.4亿元,联合开展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基础研究项目,拓展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此外,广州积极向省科技厅推荐全市优秀企业获批省企业类重点实验室项目,目前广州市共有省企业类重点实验室已达40家,全省第一。

■延伸

穗将投入近42亿元

设立科创专项资金

扶持市级重点实验室18家,联合香港基金支持青年来穗

近日,广州市科技局披露,2021年将投入近42亿元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提升创新发展格局。这批资金主要用于四大领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项目、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级、加大创新企业支持力度、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

在“科学发现”方面,广州将实施基础研究计划,推动广州特色“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新建或支持市级重点实验室18家,围绕量子科学、生命科学、智能传感等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攻关实验。支持广州市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项目约3000项,引进培育超过1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

在“技术发明”方面,广州将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选择5大重点主攻方向部署重点研发项目,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穗技术攻关和成果落地转化。围绕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技术领域,试点实施“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支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将实施企业创新计划,培育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制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创投”阶梯型补助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州还将实施大型企业研究院建设行动方案,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研究院,争取国际标准制订主导权。

在“生态优化”方面,广州将实施创新环境计划,促进科技金融、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科学普及和对外合作等全方位协调发展;组织一批科技金融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科技金融赋能孵化育成体系“1+1”模式。此外,广州也将实施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补助计划,与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实施联动支持,促进大湾区科技创新共融发展。

新闻推荐

广州南沙警方“团圆行动”助力让爱回家 被拐23年后,他终于与亲生父母相认

走失23年的陈某明与亲生母亲相认瞬间。通讯员供图信息时报讯(记者陈绵钦通讯员郑凡汪伟能)“感谢南沙警方,这通电话...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