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文化视野下的文论构建

南方日报 2021-03-24 21:03

《文化诗学批评论稿》

蒋述卓著

花城出版社2021年1月

●江冰

回望40年来的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历程,可以看到,这条路上有30后和40后、50后和60后、70后乃至80后和90后——不同代际学者与评论家的身影,而蒋述卓的学术生涯几乎贯穿了40年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他在广西上海两地求学,是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者之一。随后到广州的暨南大学任教。从桂林启程,赴江南学习,再到广州,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历程,使之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研究与评论历程的见证者与实践者。

回望岁月,我们不难看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飞跃发展,中国文学研究主体的强健拓展:50和60后学者的坚持,70后成为主体力量,80与90后接力而至,形成研究方阵。四十年来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对象的扩大、研究成果的提升,宏观把握与态势追踪的相互映衬,从方方面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研究与评论的发展。《文化诗学批评论稿》的出版,既可视作蒋述卓孜孜以求、步履不停的学术历程记录,亦可由此呈现出中国内地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的脉络与线索。

此书分为三辑,收录了蒋述卓21世纪近20年来关于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阐述及其批评实践的文章。第一辑的文章大致属于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思考,内容包括: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以及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的关系,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话语和价值向度,21世纪文艺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评论视角的转换与演变,蒋述卓对此都做了认真的梳理与理论观照;他还对前辈学者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和徐中玉的学术贡献进行了研究。

第二辑属于文化诗学批评的具体实践。讨论了文艺评论应自觉与文化传统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关于打工文学的现实关怀、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海外华文文学与本土经验、从文化视野论欧华文学和日华文学,由此触及大量文学作品并进入比较文化与比较诗学的领域。文化诗学的理论方法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表与里的分析,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第三辑涉及到了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对21世纪的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学态势的把握、城市审美、城市景观、文化资源等城市诗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专题探讨;面对新世纪中国由乡村转向城市的宏阔趋势,作者表现出相当敏锐与迅捷的反应。

如此宽广的视野、跨界的研究,使我们发现蒋述卓的学术历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自觉传承人。蒋述卓在早年求学中就始终坚持承传人的责任与义务。他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师承王元化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导师的学问襟怀和为人准则、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中学与西学并重”、融汇古今中外的“综合研究法”、对作家作品的重视、对“新方法论”的重视与反思等等,均对蒋述卓学术素养影响甚深。先贤前辈引导与书山辛劳跋涉,不但使他获得了深厚的学术功底,而且逐步形成其治学风格,为日后驰骋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新时期文学至21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弄潮儿。赤诚的人间情怀以及强烈的当下意识,使蒋述卓成为文学大潮的弄潮儿及追踪者。他不但及时调整理论视角,试图在文化诗学上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同时,不懈努力地寻找关于文学批评视角与方法上的有效路径,并由此涉及大量相关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其理论建构,始终具有厚实的作品基础与批评实践,以至于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文艺学极易蹈入“空对空”之弊病;他始终怀有一种“文化自觉”:学以致用,为文济世,踩着文学与时代的节拍,在文学不断发展的大潮中,不懈寻找自己的研究路径与方向。

第三,他是中国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学评论的跨界开拓者。纵观蒋述卓研究历程,一向就有学科交叉的特点。硕士阶段,参与广西本土文学评论,讨论“百越境界与花山文学”;博士阶段,主攻佛教与中古文学思潮以及中国古代文论;博士毕业后,又在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领域深耕多年。对中国传统的挚诚热爱,以及深厚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功底,使他有可能在不同领域中保持能入能出的自由。对文学艺术事业的热爱,以及他特殊的高校及文艺界领导的交叉身份,也使得他对当代文艺、文学文化思潮的变化,始终保持一种理论敏感以及介入热情。

我欣喜地发现,蒋述卓文学研究与评论历程的突出特点是跨界拓展。他对新的文学现象乃至面向未来的发展,怀有浓烈的探索热忱与好奇心。其研究触角几乎延伸至所有领域:新媒介、科技化、网络化、都市化、国际化、全球化,乃至人工智能写作、科幻现实主义等等。他的研究可以追根溯源到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同时又始终连接着世界文艺理论的古今脉动,连接着生活潮汐的变化。

这让我不由地联想到两广客家人的特点:进山拓荒,开创家园。我的想象中,蒋述卓亦有类似客家拓荒人的精神以及开拓者的热情。他的研究以及写作在不同的领域中驰骋往返,探索追寻,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开创新话题。

蒋述卓的研究历程与特色再次证明:他是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的开拓者,保持人间情怀与中国文人性情的文学评论家,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品格并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跨界学者。

新闻推荐

强化营商、招商“双轮驱动”,营商环境改革4.0版将出台168条举措 广州黄埔:奋力打造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奋力打造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通讯员李剑锋摄3月8日,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