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东濠涌周边曾有多个“牛”地名 护城河边最大牛栏如今旧巷不复可寻

信息时报 2021-02-12 01:08

位于越秀区东华南路附近的“牛皮一巷”。 位于“牛栏巷”(现已不存)附近的东濠涌及东濠涌高架桥。 只有10米长仅剩两个门牌号码的牛血巷。 ▲毗邻牛皮一巷的东华南肉菜市场。 两名小朋友在“牛奶巷”旁喝牛奶。 位于越秀区东华东路附近的“牛乳基”。 □专题策划/统筹 李月婷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郭仲然 佘铄嘉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作为广州城内仅存的护城河,东濠涌始建于明清时期。这条河涌经过的大东门和小东门,更是明清时期广州八个城门中两个东门的位置。当时,出了大东门就属于城郊,那里有树有田野,还有杨箕村、天河村等若干条村落。不过,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东濠涌周边有一条以“牛”为主的产业链——因广州最大的牛栏而得名的牛栏巷,地图上找不到的牛血巷,以牛皮制革工场命名的牛皮巷,还有黄姓人家养牛挤牛乳的聚集地牛乳基……

开篇语

辛丑牛年来了!家住牛乳基、牛奶巷、牛利岗的你,吃着牛脷酥和牛耳仔,赏玩着紫金牛,说不定心里盘算着年后“骑牛揾马”揾份好工……是的,今年,每个人都必定“牛气冲天”。

牛年,总少不了和“牛”有关的话题。从今天起到年初八,请大家跟着记者,一起探寻那些隐藏在大街小巷里的“牛”地名,看看那些以“牛”为名的植物,尝尝“牛”小吃,聊聊“牛”字粤语俗谚背后隐藏的寓意,洞悉广州人勤劳倔强的品格脾性。

牛栏巷曾位列全市三大牛栏之首

在越秀南路附近,曾有一个名为“牛栏巷”的地方,因贩卖牛只而得名,长67米,宽2.3米。据《越秀商业》记载,越秀南靠近东濠涌,沿濠都是货栏,商业活动相当繁荣。东沙角以及毗邻海印石的东炮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广州最大的牛栏。全市大部分肉菜市场、食肆的牛肉,都是从这里批发出去的。

《越秀史稿》提到,广州的牛肉贩卖行业,早在清末就有自己的行会公益堂,屠牛业也有联谊会。牛栏通常设在屠房附近。1929年,当局为了方便征收屠宰税,在越秀南路、黄沙、河南洪德路设统一屠宰场。牛栏设施以越秀南路的东屠场最好,每10平方米左右为一屠宰地,整个屠场有近20个屠宰位。市内的各大牛栏,陆续向这三个地方聚拢。因此,位于越秀南路附近、万福路中段南侧内街便因贩牛集市而名为“牛栏巷”。

据了解,牛栏分为两种,一种叫“牛房”,代客买卖牛只,从中收取佣金;另一种叫“牛栏”,买活牛屠宰后批发给市场或食肆。日军侵占广州时期,全市三大牛栏仅余越秀南东沙角的几家在经营。抗战胜利后,市面恢复繁荣,市内的主要肉菜市场有海珠、龙津、惠福、三角市、大东等,每个市场里都有十几个牛肉档。这些档主此前分别到三大牛栏取货,但自从黄沙和洪德路的牛栏式微后,他们大部分都改到越秀南屠宰场。当时全市的屠房和批发牛肉的牛栏有40多家,越秀南就占了30多家,门户相接,从东沙角、永曜北街一直开到挹翠路。

越秀南的老牛屠宰场,是广州市20世纪50年代尚存的唯一一个屠宰场。而如今的越秀南路,民居栉比鳞次,早已没有了放牧的草地,牛栏巷也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碗碗牛三星汤承袭此地关于牛栏的记忆。

牛血巷牛皮寮 收集牛血牛皮加工而得名

越秀南路附近有牛市集和屠宰场,除了批发牛肉,牛的其他部位也各有用途。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屠宰场周边还存在以“牛血”和“牛皮”命名的地方。

据《越秀史稿》记载,牛血巷位于东关汛街西端北侧,建于清代后期,21世纪初存,距离越秀南路不过500米。然而,记者在地图上查找却显示“查无此地”,甚至周边居民、街道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有这个地方。

最后,在一名热心的居委会主任的带领下,记者终于找到只有10米长仅剩两个门牌号码的牛血巷。居住在此的居民称,当时有人收集牛血到此地进行再加工,小巷因此得名。

此外,在新河浦涌边也曾经有一处名为“牛皮寮”的地方,具体位置在前鉴南约,东华南路北段东侧。史料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间,此地建有两间牛皮制革工场,俗称牛皮寮。后来开辟成街道后,沿用“牛皮”之名。现有牛皮一巷,东起新南路,西至东华南路;牛皮二巷,东华东路中段南侧以及牛皮巷小区。该地房屋较为破旧,已经找不到可以讲述当地故事的长者了。

牛乳基黄姓人家聚居于此卖牛乳

除了牛血和牛皮,与牛相关的产物还有大家每天都会喝的牛奶。据《越秀史稿》和《东华东街志》记载,地处东华东路南侧内街的牛乳基,“呈卧T形,北起东源新街,西至广九路边,南至新河浦涌边。原是珠江岸边基堤,又因有黄氏人家在此养奶牛出售牛乳,故名。长148米,宽2.8米。”据大东街东源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牛乳基还有9栋居民楼,其中两个门牌号是平房,其他都是7~9层的居民楼。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还找到牛乳基范围内最长寿的姚婆婆。“我儿子太公的太公,几代人都在牛乳基养牛挤牛乳为生,在东濠涌涌边放牛。以前整条街都是姓黄的,一条街只有3户姓李的,所以我老公和我儿子都是黄氏后人。”93岁的姚婆婆说。

回忆过去,姚婆婆说,她是19岁的时候从杨箕村嫁到牛乳基的。“挤牛奶很辛苦的,我还要到外面打工,起早摸黑,拿着镰刀割草喂牛或者给牛喂吃豆渣,吃剩的草和晒干的牛粪就用作烧饭,一天挤两三次牛奶。”姚婆婆表示,以前他们家共养了5头牛,有水牛和花牛。两种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味道各不相同,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哪种牛产的奶。

牛奶巷风行牛奶门市部旁一小巷

姚婆婆表示,当年她经常将牛奶拿到东川路售卖,即如今风行牛奶总店门市部的地方,旁边的巷子被当地老人称为“牛奶巷”。这个街坊口中相传的“牛奶巷”,其实是广州市最早的牛奶公司的所在地。

据了解,广州饲养奶牛有近百年历史。1927年,私营胜记奶牛公司成立,由顺德人陈健雄独资经营,饲养黑白花奶牛。当时实行的舍饲比市郊农民放养野牧本地水牛先进,其饲养、加工、门市部员工有60多人,饲养场设在东川路49号,为一幢平房。该公司发行自己的奶票,盖有“胜记牛奶公司”的水印,封贴在消毒鲜奶的瓶口,一直是街坊信得过的牛奶,也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乳企。1952年,广州风行牛奶有限公司创立,胜记牛奶就是风行牛奶的前身。目前,东川路49号仍是风行牛奶的物业,虽然只剩下一个门市部,但是一说到牛奶巷,街坊们马上就会反应过来,知道对方说的是门市部旁边的巷子。

街坊说

“我们知道牛奶有营养,但我们挤牛奶的人都舍不得喝,老人家总说"喝了牛奶你还吃饭吗?"所以挤出来的牛奶都是卖给私人,有的则拿到东川路的牛奶厂或者炼奶厂卖,再换回钱买粮食和饲料。1960年前后公私合营,自此牛乳基再没有人养牛挤牛乳了。

——牛乳基最长寿的姚婆婆”

新闻推荐

好好学习一步一个脚印

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广州黄埔造船厂幼儿园园长陈惠琼(园方供图)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校长姚卫红广东华侨中学校长李子良朝...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