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要更多地关注青年
心安即乡
就地过年
系列评论
这两天,北方、南方先后迎来小年。小年都到了,春节的脚步也已近在咫尺。
身在异乡的人们,是否已决心就地过年?上网看看就知道了。“愿意,听安排”“就地过年,不给国家添麻烦”;有人表示留在原地反而让亲人少一份担心、多一份安全感;还有人说,在广州平时忙于工作,还没好好玩过,正想趁着春节逛一逛呢……他们对于就地过年的理解、支持,让人欣慰,也令人感佩。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中,过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其中最重要的主题、最戳心的情感,就是团圆。团圆,需要回家。回家是一个动词,主语呢?多是年轻人。他们有的孤身在外,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在大街小巷里东跑西颠,有的在某条流水线上加班加点,有的在写字楼里的日夜伏案、“白头”搔更短……除去社会标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游子。背井离乡,揾食、谋生,养家、尽孝,在这几个词背后,有青春活力,有蓬勃生机,也少不了悲欢离合、浓浓乡愁。就地过年,青年是主角。更多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应该是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点。
就地过年,要多考虑青年人的需求。青年人需要什么?前两天,“年轻人就地过年的仪式感”登上微博热搜。“大年三十点一堆外卖,然后接下来每天吃剩菜”“淘宝买点年货给亲戚拜年,顺便给表弟买套黄冈密卷”……当然,有人乐观,也有人伤感:“想到一个人过年就难过得哭了”“我肯定是在床上待一天”。的确,“就地过年”不过四个字,很简洁,但其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生活的细节;就地过年必然是一个热闹的大全景,但把镜头拉近,又能看到普通个体的“微表情”。青年人就地过年,如何过得充实、过出精彩?
回应需求,很关键。青年人更需要流量,更需要“节目”,更喜欢逛吃,也需要陪伴……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通知,鼓励提供免费流量、网络视频App限时免费电影放映等线上服务,强调保障公共活动场所的开放时间。各地也各出奇招,发放消费券、景区减免票价、赠送过节礼包、发放20G流量……所有这些,贴心、细致,有待各职能部门、商家平台、用人单位因地制宜、具体落实。为何要强调落实?因为这项工作涉及面太广。每个单位,不论大小,都不宜置身事外,而要真正将心比心,提前摸底、细致组织、精心服务。还有,青年人的需求绝不只在自己。他们一般上有老、下有小,如何让留守老人、让没有盼到父母回家的留守孩子,过一个好年,这需要基层单位用心用情提供好关爱服务。如此,才能留住人、留住心,才能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就地过年,也要进一步发挥青年人的能量。就地过年,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非常,意味着事关重大,也意味着需要更多付出、更大担当。以广州来说,作为一座超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春节期间春运、防疫等压力较大。在春运“大考”中,每一个环节都要严防死守;无数家庭在穗过年,涉及无数琐碎的服务工作。“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就是应该出现在被需要的各种场景中,现身在最紧要的关头。社区干部、志愿者、医护人员、民警……不同岗位的青年人要动起来、挑大梁,用责任担当重新定义年味,用春节故事展现青春风采。
“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这是老歌《暖暖》中的歌词。春节,暖暖的。城市,暖暖的。多一些关心爱护,多一些担当、付出,共同让就地过年的人们,这个年“过更好”!
(广州日报评论员夏振彬)
新闻推荐
白云机场地勤公司运行控制部航班管理员夏伟: 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就要管好人守好门
航班管理员夏伟在白云机场干了11年,有10年没跟家人吃过团年饭。通讯员供图信息时报讯(记者成小珍通讯员胡悦滢)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