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广州GDP破2.5万亿背后的发展密码

南方日报 2021-01-30 06:53

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1月29日上午开幕。南方日报记者符超军摄

●南方日报记者周甫琦吴雨伦谭超

1月29日,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召开。本次会议审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纲要》)。《纲要》分为三大板块、共17章,约9.5万字,详细阐述了广州今后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量极大。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

《纲要》既总结了当前广州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预计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5万亿元台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排名跃居一线城市行列,又提出广州到2035年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同时详细阐述了“十四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

面向“十四五”,满眼新气象。这张清晰勾勒的发展蓝图释放了怎样的发展密码?“十四五”时期,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广州有何新的定位和担当?又将如何进入发展新征程?

“干大事”的五张牌

解读《纲要》要从“3、17、15”说起。即《纲要》共有三大板块,17个章节,从15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为广州未来的五年定下方向。

在这三大板块中,第一板块总结回顾“十三五”、提纲挈领“十四五”,也就是对“十四五”提出总目标;围绕目标,第二板块主要讲“十四五”广州怎么干,从15个方面分配任务;第三板块则提出保障措施,为“怎么干”做保障。

不难看出,对广州的未来,第二个板块是重头戏,每章对应一项具体任务,明确广州如何以新发展理念“干大事”、谱新篇。

其中“五张牌”对应着五个“发展理念”,分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对广州来说,创新如水,要滋养科技、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营商环境等五条“大鱼”。

因此,《纲要》在创新发展理念层面上,共用5章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具体任务。

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2020年广州全年实际使用外资493.72亿元,不降反增,同比增长7.5%。

当客似云来之时,广州也正以开放的怀抱欢迎八方来客。《纲要》提出要落实的第二个发展理念正是“开放”。这意味着,“十四五”广州的开放范围要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

对外,《纲要》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同时用足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

对内,广州要在“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上下功夫。《纲要》在第八章提出了“软”“硬”“智”“心”四个联通,即促进制度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科技创新“智联通”、交往交融“心联通”。

“软硬兼施”“心智成熟”后,广州将剑指引领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兄弟城市一起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

余下的协调、绿色、共享三个发展理念都离不开人。

在协调层面,《纲要》提出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州宜居宜业宜游;绿色则要求促人与自然的和谐,打造美丽中国广州样本。

共享层面的内容更加丰富,用五个章节聚焦文化、教育、医疗、民生、治安五大方面,把老百姓的“心头事”,桩桩件件讲得清清楚楚。

如在教育领域,《纲要》提出适度超前规划布局义务教育资源,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供给,推动各区以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为主安排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又如医疗方面,广州要进一步“登峰”,将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做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市第八人民医院三期等项目建设。

创新型经济的策源地

《纲要》用一句话概括未来五年广州的发展目标: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

这意味着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迈入新的里程,也透露出广州进入“十四五”新阶段的新发展趋势。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技创新和动能转换,一言以蔽之,就是发展更能体现策源功能的创新型经济。

科技创新是当前广州经济工作中最受重视的一项。其中最抢眼的举措是举全市之力打造一条自南向北的科技创新轴。该轴线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南沙庆盛片区、南沙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

在一条创新轴应运而生的同时,广州还谋划建设“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这是广州在基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轴进行宏大布局,均是为了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学发现,带动从“1到1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广州将利用重大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催生出原始创新,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因此,根据自身区域发展的禀赋和优势,广州作出了新的探索。如广州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引领区、黄埔硬科技创新先行区;探索将广州大学城、五山—石牌高校区及周边地区打造成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特区”,共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从空间上看,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在纲要中被细化成广深港和广珠澳一东一西两条创新走廊,好比类似一张弓的弧,而广州创新轴则像是这把弓的弦。这一布局,在地理空间与创新资源配置上,将有利于推动广州和香港、深圳、东莞等城市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汇聚大湾区高端创新要素并在广州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

《纲要》透露了广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在这一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提法”,不仅成为构建未来广州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石,也是广州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重要引擎。

广州将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工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广州汽车、电子、石化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将打造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广州将推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大力发展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前沿产业。

进入新发展阶段,广州提出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要成为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为全国城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出引领示范。

为此,广州发动了主引擎:发力数字经济,这是广州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载体和重要抓手。

到2035年,广州将建设成为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这也意味着,“数字化”将成为广州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

大国大城的“超级门户”

前不久的广州市委全会提到,广州将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全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中勇当排头兵。

如何勇当排头兵?《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广州将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流通体系发达、联通国内外市场的城市发挥桥梁枢纽作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一个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的超大型城市及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本身就有着综合门户枢纽的优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集聚,具有带动力和联通性。

在新发展格局中,广州将进一步提升枢纽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坚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个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着力建设全球重要交通枢纽,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广州将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高水平提升国际航运枢纽、加快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增强华南公路主枢纽功能、打造国际物流中心,推进数字港与空港、海港、铁路港联动赋能,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纲要》首度把数字信息枢纽放在航空、航运、铁路三大枢纽的同等位置。

为什么要打造信息枢纽?可以说,面向“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提升信息枢纽能级联通国内国际,广州愈发迫切。如果说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世界级铁路枢纽是综合交通枢纽的流量入口,那么国际数字信息枢纽便是数字化时代的广州“超级门户”。

勇当排头兵还考验着广州的核心引擎作用如何不断加强,辐射范围如何越来越广。《纲要》提出着力推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展望未来,广州将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加快推进以改革联动为牵引的广深“双城”联动,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功能,引领带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

关键词

“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推动建设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建好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省实验室;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引进国家级大院大所和顶尖高校在我市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实施“强芯”“亮屏”“融网”工程,打造“显示之都”“软件名城”“5G高地”;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实施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战略,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汽车平台和生态圈,建成全球知名“智车之城”;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着力推动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高地。

“双城”联动

坚持在主动对接、支持、服务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经济特区中拓展广州新的发展空间,完善广深“双城”联动机制,加快推进以改革联动为牵引的“双城”联动,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

广州都市圈

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共同打造空间结构清晰、交通往来顺畅、产业分工协调、要素自由流动的现代化都市圈,探索“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前端+后台”“总装+配套”等合作模式。

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

以珠江为脉络,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会、南部滨海自然地理禀赋,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中部突出数字牵引、国际都会功能;南部突出科创引领、湾区门户功能;东部突出知识创新、智造高地功能;西部突出区域联动、同城示范功能;北部突出城乡融合、生态屏障功能。

新闻推荐

打造“中心节点”“战略链接”广州发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广州市发改委主任李海洲解读“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李海洲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昨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备受关注的...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