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科学引领产业催生发展新动能

南方日报 2021-01-30 06:55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汇聚……1月29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纲要》),详细阐述了未来广州经济社会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带来了许多新提法新趋势,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广泛热议。

引导全社会资本为科技创新服务

《纲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广州未来发展的首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加强“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纲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第一位,抓住了广州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南粤基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涛倍感兴奋。他认为,这意味着广州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服务好科技创新,是未来"十四五"发展的重点”。

为此,他建议,广州可以依托金融创新,支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企业、新平台,集聚更多境内外众多金融资源,给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为发挥科技创新能力给予包容和支持,制定科技创新的容错机制,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引导全社会资本为科技创新服务。

战略创新平台是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推动应用技术研发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支撑力量。

“广州开展科创平台的相关布局,有利于汇聚人才、资本、技术和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等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推动全市创新平台串珠成链。”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说,这将助力实现更多原始创新,为后续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生态构建提供新方法、新路径。

这与广州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理事长、院长李令奇的看法不谋而合。他认为,“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带来“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

“集聚效应”源于创新平台体系的用人需求。例如中科院将会派驻研发人员进驻南沙科学城工作,而且大院大所大装置也会在本地发掘高素质专业人才。李令奇预测,可能两三年内,广州的科研人才就能达到较大规模。

由于广州所处的珠三角地区人才流动量大。集聚在这些平台的人才工作两三年后,将有所流动。“他们往往不会流动到很远的地方,而是在周边找寻工作单位。”李令奇解释,“这种人才的动态更新、调整,就是"溢出效应"。两种效应将共同为广州带来正向收益。”

产学研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广州将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工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佳德控股集团董事长刘勇认为,这是广州高瞻远瞩、应时而动的发展战略。他建议,新阶段广州仍须进一步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原始创新,将科技创新调整为“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路径,以“科学引领产业”模式实现科技创新突破,催生发展新动能。

“广州市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密度高、制造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高的"双高"区域,应该在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先进制造业的进程中勇当排头兵。”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海缝公司总经理郭晓欣说。

在他看来,进一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是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广州可以进一步细化产业政策支持,扶持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深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有计划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为广州先进制造业强市注入新的动力源”。

“城市要做大做强,制造业是根本。”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中源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根生说,“全力打造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五大新兴优势产业等6大方面都是广州未来五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他看来,广州在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箱包皮具等产业有着坚实的基础。“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就是低端的,但我认为没有低端的产业门类,只有低端的生产方式,所以需要改变的是生产方式,用数字化、定制化等手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他还提出,要给每个具体细分的产业领域制定KPI,“比如说智能和新能源汽车需要达到什么规模,未来能达成多少产值等,制定定量指标来激励企业生产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纲要》也多次提到了对人才的渴望,如广州要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高地;成为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等等。

“产业要发展,就要有人才梯队。”广州市人大代表、京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小能说,随着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广州对于人才的渴望会更加强烈,“人才”的定义范畴也将更加宽阔。

“现在,很多职称评选标准过于陈旧。很多企业急需的人才按照以往惯例,甚至不能被定义为"人才"。”谢小能建言,“广州可以先行先试,开展相应的改革,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不拘一格用人才。这将对于城市发展能级的提升大有裨益。”

南方日报记者周甫琦李鹏程宾红霞

新闻推荐

广州经济走出“上扬曲线”:去年GDP突破2.5万亿 今年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广州2020年经济成绩单正式出炉,全年经济增速好于预期。“从2020年经济运行轨迹看,一季度增速为-6.8%、上半年增速为-2.7%、...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