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首场“云采访”,有人大代表建议: 出台容错机制 留住科技创业人才
□本版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何小敏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欧嘉福 卢舒曼 何小敏
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今天开幕。昨晚,本次大会期间首场“云采访”举行。科技创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代表们关注焦点。其中,就吸引、留住科技人才问题,市人大代表杨涛建议,出台相关辅导、容错机制,留住在广州创业的青年,让他们即使失败,也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关键词:数字隐私
李志坚:数字经济隐私保护需要树立“广州标准”
市人大代表、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关注到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字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数据隐私问题。广州数字经济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不俗成绩,但数字经济带来的隐私问题也受到关注。李志坚认为,数字治理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他建议,要保护数字隐私,首先要做好立法的保护,树立“广州标准”,制定更多的规则。如在政府数据的共享中制定更多的隐私保护规则,在开放数据的同时,做好隐私保护。
同时,李志坚也建议,广州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通过数字经济助推广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他说:“广州在十三五期间,数字经济的研发投入达到GDP的3%,"十四五"要达到3.5%,随着智慧交通的发展,我们未来要花更大的力气治理交通拥堵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人才
杨涛:出台辅导、容错机制留住创业青年
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日发布两份报告,主要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监测和评价。报告显示,广州的创新能力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二。
“创新城市建设,人才策略非常重要。”市人大代表、广州酷漫居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表示,在人才政策上,是否能做到将引才、留才并重,非常重要。
他建议,作为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广州可尝试率先出台相关政策包容创业青年的失败。“创业成功是小概率的,失败是大概率的。如果对失败没有包容机制,有能力的年轻人,很难继续在创业的大潮中搏击。一旦创业失败,意味着在当前的体制下,创业青年很难重新站起来。”杨涛建议,广州可率先出台相应政策,出台辅导机制、容错机制,给年轻人更多机会,留住广州创业青年,让科技型创业人才,能够有失败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关键词:疫情防控
王海兰:加强基层人员传染病知识普及
市人大代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科教科主任王海兰针对近期公布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病例在城郊和农村多发;高龄病人较多,主要在60岁以上。王海兰认为,基层、农村、老年人都是疫情防控非常重要的对象。她建议,首先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把最新的新冠肺炎流行特点、防疫要求、基层人员对传染病的管理规定等信息,及时向其普及。
针对农村、郊区医疗卫生机构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的问题,王海兰建议,可以提供流动核酸检测车,以便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或者对基层医生进行咽拭子采样培训再送检,让偏远地区也能得到核酸检测服务。
关键词:中医保健
邱波:建议在社区配备中医专家
市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医院眼科专业学术带头人邱波也关注到中医事业发展。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邱波认为,“十四五”期间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机会。她建议,要加快对中医专科、学科的建设,同时,借助“互联网+”,建设数字化医院。“一个手机,就可以把你在医院做的事都做完,最后药就送到你家里。”邱波期待,未来患者只跑一次医院就够了。
老龄化社会正在到来,邱波还建议,在社区配备中医专家(可以由三甲医院提供),定期为这些慢性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和调理。既缓解三甲医院的压力,又方便了社区患者,同时,也可以节省医疗费用。
关键词:生物医药
梁耀铭:设立“链长”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
“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星星多,月亮不多。”市人大代表、金域医学董事长梁耀铭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他建议专门针对生物医药细分行业的链条,设立“链长”,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研究各个环节,能有相关领导、部门管理,把产业链条做起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细分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强链”,把产业做大做强。
梁耀铭表示,近年来,广州医药生物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广州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欠缺,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应该从更高的层面进行谋划,依托广州现有的高校和人才资源,打造全国前列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他建议,以生物岛为核心,谋划湾区的生物医药科创中心。强化大学城引进顶级专业人才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广州的人才科研优势。另一方面,将生物医药科技与新一代的数字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推动广州生物医药更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中医
曾仑:推进智慧中医让市民享受更好服务
以往,中医治疗手段主要靠老中医经验,传承相应受到限制。“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强大的科技体系,对中医药整体提升非常有意义。”市人大代表、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仑建议,在广州搭建智慧中医模式,推动中医药建设。
“未来智慧中医应用场景可以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走进医院后,面对患者除了问诊医生,还有旁边看诊智能摄像头。医生一边望闻问切,摄像头一边观察记录并将数据输送到电脑内。人机结合,可及时显示出患者的基本症状。”曾仑说,有了治疗数据后,再结合中医特点,根据患者病情进展而不断调整用药。曾仑建议,如能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建立先进、前卫、有创造型的中医药治疗新模式,市民将能更好地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李焕坤、张豪报道:27日下午,参加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和列席人员陆续报到。记者采访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