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建言献策
每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的“抢麦”环节都备受关注。今年区政协二届六次会议的分组讨论环节中,区政协委员们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增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文化传承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民生福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凝心聚力,建言献策。
记者陈惠瑜/文 凌云/摄
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确保群众出行安全
目前,增城区新旧道路有机互通,高快速路日益发展,道路人车不断增加。受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道路通车里程、道路交通运量持续大幅增长和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等因素的影响,增城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存在一定的挑战。
屈拱照、邓银英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有市民为了免费停车而占用内街人行道、机动车道、绿化带违规停放车辆,导致行人、应急车辆通行困难,城市绿化带遭破坏,建议合理规划停车位,建设停车场,成立联合执法队,加大对违停车辆查处力度。
陈国权、卢文康委员建议,交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并完善道路两侧禁止乱停放的交通标志、标线及警示牌,通过智慧泊车、手机辅助、立体车库、AI交通分流引导等智能化措施,加强“增城泊车”电子智能监测监控系统。同时,要积极开展机动车乱停放的专项整治行动,并充分利用闲置车位,优化停车位设计方案,增加停车位数量。
尹咏荔委员提出,石滩南北大道仅有双向两车道,自从黄冈中学广州增城学校落户之后,接送学生的车辆增多,该路段经常出现“行车难、停车难”等现象,周边群众以及师生的出行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她建议,有关部门或属地镇街应对南北大道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拓宽行车道路面积、铺设沥青改善通行条件。科学配备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并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以及通行时间。同时,在学校200米的范围内设置公交站点、增加公交车班次,增加主干道绿化设施,多渠道全方位改善群众出行环境。
针对部分路段由于未设置非机动车道导致车辆抢道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黄碧宜委员建议,有关部门要结合不同路段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分设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完善非机动车道路面标线,充分利用道路电子监控系统,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针对增城区部分道路施工频繁,工程围蔽时间长等问题,胡绍富、朱宏伟委员建议,成立市政建设统筹委员会,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科学统筹施工,尽量避免同一路段反复围蔽开挖,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加强电动车管理 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交通需求量急剧增加,电动车以灵活小巧、速度快、价格便宜等众多特点,已经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但由电动车引发的烦恼也屡见不鲜。如乱停乱放、挤占过道、私拉电线……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针对电动车管理问题,委员马粤娴在宣传、监管、执法、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在宣传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引导齐上阵。在全区形成新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移动短信等平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并结合典型案例,增强安全教育说服力,进一步提高电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定期到社区、街道、企业、学校、农村开展电动车专题安全教育活动,以“主题演讲+视频观看+现场互动”的宣传形式,详细阐述电动车违法行为的危害及严重后果,提醒广大电动车驾驶人关注自身安全,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做到安全文明出行。
在源头监管方面,建立全区电动车销售点监控体系,提高销售准入门槛,并要求企业签订权责说明书,坚决取缔不及格、没有资质的厂家,一律没收非法拼改装车辆。
在执法方面,在城市主干道、电动车集中出现区域如市场、学校等,不定期开展电动车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电动车违法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如线路设置、发车频率等,方便市民出行。
在充电安全方面,在各小区、企业、学校、商场、停车场等电动车密集点统一安装电动车充电桩,严禁乱拉电线充电,规范电动车充电行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此外,马粤娴还建议结合增城区实际情况,制定与电动车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对电动车的监管,明确电动车分类、驾驶要求,使电动车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有法可依,改变目前增城区生产、销售、管理相互脱节的情况,使电动车纳入整个交通管理大体系中,保证各个环节有人管有人查,防止失控失管。
做好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增城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委员们纷纷支招。
郑永杰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增城区垃圾分类收运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他表示,虽然居民在源头上完成了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但有部分环卫工人在收集和运输生活垃圾时又将所有生活垃圾混在一起用车拉走,生活垃圾从分类又重新变成了不分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对此,他建议要加快推广垃圾分类收运设备,建成一套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各个环节畅通运转的工作体系。
姚志成委员则建议,要持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意识,并倡导“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垃圾分类的新风尚。
戴志辉委员建议,可前往上海等一些城市学习垃圾分类工作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增城区垃圾分类工作迈上新台阶。
实行“胸痛中心全区模式” 提高增城区危重急症救治水平
据《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2019》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首位,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防治刻不容缓。
陈筱潮委员建议,要继续完善心血管危重急症救治网络,实行“胸痛中心全区模式”,加快建设生命支持中心,提高危重急症救治的成功率;建设心血管慢性疾病管理联盟和心血管疾病康复中心,各大医院加强互动交流对接,推广普及规范化治疗原则;组建心血管健康宣教队伍,成立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机构,提高民众预防应急知识。
以“微改造”推进历史建筑保护 实现环境改善和文化传承相融合
近年来,增城区不少镇街纷纷掀起了一股“三旧”改造热潮。但随着“三旧”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三旧”改造过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不少地方的项目改造中都出现了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破坏的问题。
钟碧莹委员认为,要在“三旧”改造工作中切实保护好增城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微改造”推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促进公共空间微更新,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保留历史韵味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可规划打造古村落文旅产业,保留历史建筑与特色景观,修复文物建筑,改善农村环境,促进改造区域产业多元化发展。
此外,还可建立健全前置制度体系,加强前期规划,加大对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措施、保护区划等内容的审查力度;强化创新思维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遗产原址保护补偿机制与奖励机制,实行异地转移补偿,科学调整容积率;结合实际分类进行建筑干预,保护古迹,推广民俗文化,重建社区文化特色。
搭建政企常态化沟通渠道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环保整治、中美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下,不少民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局。企业如何突破困境?委员们为增城区民营经济快速恢复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
范淑莹委员建议,要搭建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常态化沟通联系渠道,加强各级商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商会沟通企业、联系政府的桥梁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政策宣讲、解读活动。同时,积极发挥港澳同乡会、台协、留学人员联谊会等平台的作用,让本土企业家与在增城投资的外商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凝聚发展合力。
许志忠委员建议,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一方面要依法审理和监督涉企的各类案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并积极帮助优质民营企业化解债务危机。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涉企工作会商机制,畅通企业反映渠道;在区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区长热线等服务平台,聘请区工商联的工作人员或企业家为监督员,加强监督,构建和谐政商关系。
郭远思委员建议,政府要关注本土企业生存和发展需求,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问题,留住民营企业,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为企业人才发展“精准把脉” 助力增城区打造人才汇聚高地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各地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吸引和培育人才,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开通引进人才的“直通车”。
为助力增城区加快打造人才汇聚高地,刘满潮委员建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重视各类人才的交流引进,吸引更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到增城区安家落户,解决当前增城区存在的人才层次不高、行业分布不均等问题。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精准把脉梳理增城区各类型企业对不同学科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管理和服务的政策体系,精准引进能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与团队。同时,还要在人才招聘、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企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促进增港澳交流合作
在区政协二届六次会议上,促进增港澳三地交流合作成了港澳地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毛彩凤﹑徐文锋等委员表示,一直以来,增港澳三地在经济、文化、青年发展等多个领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国家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增港澳三地的交流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他们建议,要充分发挥港澳委员优势和作用,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落户增城“侨梦苑”,推动增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大增城“侨梦苑”引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港澳台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依托学校及社会团体,通过开办夏令营、冬令营和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港澳青年与增城区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青年一代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闻推荐
微信扫码聆听上期乡音征文《入冬海蟹肥》粤语播音□陈乐中广东人有一种普遍都喜欢的食材——乌榄制作的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