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打破“招不到,留不住”困局广州中小学校100%配校医
校医工作环境改善
文/羊城晚报记者蒋隽通讯员穗教宣图/受访者提供
21日,记者从广州市教育局获悉,通过多渠道配备校医,困扰全市多年的学校校医缺口和校医专业发展受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广州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中小学校校医配备全覆盖。
过去:校医配备率仅45%
去年9月7日,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的升旗仪式上,一名五年级学生突然晕倒抽搐。负责校园卫生工作的罗秋娣医生,接到通知立马拿上急救箱赶到现场。此时,晕倒学生已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罗医生初步判断其为癫痫发作,立即让该学生保持左侧卧位,头侧一边,以防误吸,随后量血压、听诊心肺。“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及时做心肺复苏。”作为一名校医,罗秋娣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为孩子们构筑了一道健康防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校医作为校园疫情防控的重要成员,对建设平安校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然而,校医作为学校后勤辅助人员,因工资待遇偏低、缺乏临床实践和个人发展晋升渠道等原因,长期面临“招不到,留不住”的困境。2016年,广州市中小学校校医配备率仅为45%,符合600:1标准配备合格率仅为24.3%。
校医为何难招、难留?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翟陈凤介绍,“派驻到学校的校医,比如之前在医院上班的罗秋娣医生,已经具备开处方药的资格,但按照规定,在学校她是不能开药方的。”这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是一种就业的局限。
花都区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由于校医在学校一般设置在后勤辅助岗位,工作缺少临床实践和科研条件,专业能力无法提升;加上大部分学校卫生室未达到办理《医疗卫生执业许可证》的条件,校医的个人继续教育学分无法验证等原因导致无法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个人发展缺乏晋升渠道。因此,很少大学毕业的医科生愿意到学校当校医。
多渠道引进人才
针对校医配备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广州教育部门积极与卫生健康部门协作,充分整合资源,逐渐探索出多渠道配备校医新途径,校医配备率、配备合格率均达100%。
引进人才是破局切入口。办法之一是购买服务。白云、增城、黄埔、南沙、花都5个区公办中小学校采取“学校向医疗卫生机构购买服务,由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校医”的配备模式,打破校医配备僵局。例如,花都采用各学校向区卫生健康局所属医疗卫生机构购买服务的形式,配足区属公办中小学校校医。各医疗卫生机构遴选出的首批8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于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时派驻到区内各有关学校。区教育局要求优先选用全科医生,熟悉院前急救和具备执行学校卫生保健工作中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治、伤害事故防治、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测等方面的能力。区政府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所需经费纳入区教育局部门预算专项资金。
办法之二是社区派驻。海珠、天河两区,挖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按照“政府主导,医教结合”方式,形成“学校购买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学校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校医配备模式。例如,海珠区实验小学由昌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符合执业资格的校医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两个校区各配置一名专职校医。
办法之三是专业托管。部分局属学校创新校医室托管模式,通过推进“医疗机构专家—巡诊专家—片区主管—校医”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校医—管理中心—三级医疗机构”健康医疗三级保障体系,摆脱诊疗水平不高的困局。
办法之四是自主招聘。荔湾、越秀、番禺、从化四区,通过落实财政经费和编制保障,推进区校采取统一招聘或自主招聘方式,解决校医配备不足、区域内配备不均的问题。
多举措留住人才
下大功夫招来的人才还要留得住才行。疫情期间,市教育局第一时间部署配足校医工作要求,明确各项保障措施——
加大经费投入。各区每年将校医经费列入教育部门专项资金,加大对校园卫生室(保健室)人员配备、医疗设备更新投入。各学校对派驻校医与学校教师一视同仁,为派驻校医提供必备的工作经费、办公用品、办公用房、相关医疗设施设备。
强化学习培训。实行校医定期培训及岗前全员培训制度,探索校医寒暑假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制度,确保校医熟悉院前急救和具备执行学校卫生保健工作中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治、伤害事故防治、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测等方面能力。
落实校医双重管理制度。采用购买服务模式配备的校医,其人事和工资福利关系保留在派出单位,接受派出和派驻单位双重管理,派出单位负责业务管理和考核,派驻学校负责日常管理并及时向派出单位反馈其工作表现和服务质量。
研究职称晋升新途径。探索在卫生职称序列中增设“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序列,破解校医晋升困难瓶颈。
新闻推荐
赣深铁路塘厦段营业线重要节点完工,将与既有广深线“连体”塘厦乘车可以直达广州站
项目施工现场羊城晚报讯记者秦小辉,通讯员秋平、继伟摄影报道:1月21日凌晨4时,经过连续2天近8个小时的天窗作业,中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