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增加古文比重,合适吗?

羊城地方 2021-01-22 11:03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年9月“统编本”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将在北京、上海等6个省(市)率先使用,到2022年前,全国各省市将陆续开始使用新教材。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介绍,教材精选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魏晋辞赋到唐宋明清古文,一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选文总数(136篇/首)的49.3%。古诗文数量明显增加。

对此,部分学生产生了疑惑: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加大古诗文的学习比重真的有必要吗?

请结合自己的相关经历或体会,给即将使用语文新教材的高一师弟师妹们写一封公开信,解答此类疑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

故纸旧墨间,新知玄理在

□练偲莹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6)班

高一的师弟师妹们:

你们好!我是一名热爱古文的高三学姐。听闻教育部在即将发布的语文新教材中加入了更多的历史名篇,我非常羡慕你们能使用这种新教材。但是,很多同学并不理解教育部的做法,不解千百年前“过时”的文章,能在日益现代化、全球化的现代发挥什么作用呢?

私以为,经典古诗文不仅能让青少年领悟更多人生哲理,了解更多生活体验,让他们更好地面对现代化带来的挑战,还能通过提高国民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国家文化自信,使中国在全球化文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文人精魂凝于笔墨,培育青年成栋梁。随他时光荏苒,我自风骨犹存,其中的人生哲理愈显珍贵。是苏轼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教会我如何笑看人生不如意;是元稹的“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让我感受到友谊的深厚;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我精忠报国,不辱尊严。这些人生体验是纵横古今、超越时代的,是前人给我们的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高一的同学们,不必害怕在古诗文学习中“为伊消得人憔悴”,前人留下的这些宝藏,我们需用心品悟其内涵,它们能帮助我们拓宽视界,提高综合素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代化社会中“春风得意马蹄疾”。

文化精髓藏于诗篇,滋养情怀谱华章。任他章台似锦,我自仙阆奇葩,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一个国家必须守护并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就像浮云一般松散,但凡受到一点冲击,就会“大风起兮云飞扬”了。近年来,我们已有《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解读,让国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喜闻乐见;有《经典咏流传》,通过创新形式让国民重新理解古诗词中的民族精神,并为其赋予时代性。如今教育部将更多历史名篇选入教材,也正是想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文化环境。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少年一辈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神,中国的未来才会更有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与全世界各种文化美美与共却不被同化。

君不见,故纸旧墨间,新知玄理在,若解此中意,平步青云指日可待;君不见,陈篇古迹处,国魂大义显,传承家国志,繁荣昌盛千年不败。古诗文永远不会过时。高一的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在历史名篇的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勇敢迎接现代化的挑战,积极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助力我们的国家永远屹立世界之林。

此致

敬礼!

高三学姐

教师点评:

此文紧紧扣住题目写作指向来展开写作,既有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又有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把诗词的意蕴和背后的情怀化作那一丝风骨,一缕情长,一份担当。行文脉络清晰,观点层次分明,阐释了教材改革的价值与意义,从个人素养层面到民族文化层面,从古诗文名篇的解读到当下文化节目的思考,无不切中肯綮,于文化自信中彰显中国气度。

另外,本文语言典雅蕴藉,富有诗意,别有一番韵味。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孙毅)

【学生作文】

学经典古文,传优秀文化

□邓雅雯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10)班

亲爱的师弟师妹:

你们好!得知你们对即将使用语文新教材的古文编选产生了疑惑、不解,我结合自身体会给你们提供一些思路和看法。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精炼的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凝结着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区别我国与别国文化最显著的表达形式。学习经典名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代中华儿女的使命。只是放在今天,该使命变得尤其迫切。

学古文经典,不是故步自封,而是更好地读懂当代,预见未来方向。

新教材的古代诗文几乎占到选文总数的一半,这是在明确指示我们要重视古文,不忘经典。不学习“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我们如何明白国家对农民给予各种福利补贴的用心良苦?不知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如何领悟各级扶贫干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奉献自己青春乃至生命的英雄气概?不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我们又如何体会为国家核心科技钻研多年而无法回家的科研人的巨大牺牲和舍小为国的奉献精神?古代诗词,虽冠有“古代”一词,却不单单适用于古代,当代适用,甚至未来许多年仍适用也未尝不可。在我看来,生活上的艰辛,情感上的困惑,乃至国家治理的矛盾,没有哪一个不能在经典古文里找到解决方法的。

悟古文经典,坚守文化自信,方能更积极主动地踏入全球化潮流。在快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古诗文学习不仅未减少反而增加,你们或许会感到困惑,但我想大家应该还记得出现在去年疫情期间一些来自海外的捐赠品上的“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等古诗词吧?中国诗词的魅力绝不是我们自吹自擂的,难道要等到外国人运用古诗词比我们更熟悉,我们才惭愧不已吗?中国古代诗文放在世界文化史中,也是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我们对此要有绝对的文化自信。况且,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于个人而言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这下,大家该有充沛的热情去学习古诗文了吧。希望你们认真学习古文经典,领悟其中的奥妙,定会对你们的人生有所帮助。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不断地传承下去。

你们的师姐

教师点评:

在我看来,一篇好的考场作文不仅要有匠气,还要有精气。所谓匠气,就是深谙考场作文之道,熟练运用各种技巧雕琢文章,使文章成为手工精湛的工艺品。而精气,则是在写作中不仅为文而作、为题而作,还为情而作、为心而作,能让阅卷者感受到考生的真情实意。

这个题目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传统文化,这些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然而,高一的学弟学妹,可能还无法站到这种思维的制高点上。邓雅雯同学的作文,让我感受到俯身倾听的真诚。她不是在自说自话,而是在真诚地帮助高一的学弟学妹解决问题。文中的学弟学妹,依次有三种不同的身份:首先是传承文化的中华儿女,然后是身处世界大变革的中国青年,最后是刚进高中的新生。三种身份对应了三种不同的困惑: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几何,然后是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几何,最后是语文学习的价值几何。作者本人也身处其中,她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为学弟学妹们解惑。作为阅卷者,也是作文的假设读者,我能清楚感受到这样一股真情实意,所以这就是一篇以精气取胜的作文。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教师郭子健)

非师点评:

经过严格甄选的中国古代文本,应该说大部分都是精华。阅读、领会这些精华,将会提升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能力,同时还能间接提升历史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但在“地球村”里,仅仅阅读和钻研本国文化是不够的,还需要面向世界,了解并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华。自大与自卑同样不可取。学贯中西的钱钟书、梁启超等对此都有精妙的论述。

文化需要自信,但也不能迷信。“在我看来,生活上的艰辛,情感上的困惑,乃至国家治理的矛盾,没有哪一个是经典古文中不能找到解决方法的”(《学经典古文,传优秀文化》一文)的说法,就接近“经典古文包治百病”的“迷信”了。

这两篇作文,都稍稍失之于由古之名句引申的豪言壮语,都缺少更细致的论述和顾及古今中外的开阔眼界。

(羊城晚报高级编辑何龙)

新闻推荐

采取购买服务、自主招聘等新方式 广州实现中小学校医配备全覆盖

南方日报讯(记者/马立敏实习生/杨薇通讯员/穗教宣)1月21日,记者从广州市教育局获悉,广州校医配备率、配备合格率均已达100%,率...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