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城 步履不停的探索 青春不老的心灵
《源头活水来》(国画)
张绍城作
●阿平
某日夜深,我突然接到著名画家陈永锵先生来电,熟悉而又苍哑的声音似乎带着些许激动,他建议我写写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兼艺术指导、著名画家张绍城。电话中,他这样称赞张绍城:“年逾七十的人了,艺术之树常绿,仍然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作品没有老气横秋,反而蕴藏着一颗年轻的心,有艺术理想的追求,有技术的品质,有审美的涵养……”原来,当日他刚参加了由广州画院主办的“先生之范——张绍城艺术品鉴会”,他看完张绍城先生的作品后深受触动,故而有此建言。
确如他所说,多年来,我所看到的张绍城先生作品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变化着:从传统的笔墨意蕴与设色赋彩,再到上矾水、铺色底、玩墨痕等尝试;题材从花鸟动植到人物水乡,再到山水系列……不管技法与题材如何,求新求变似乎已是他的常态,也得到人们不断的认可。在这次广州画院主办的个展上,我看到了张绍城先生的一系列新作。作品乍看还是传统水墨设色的框架,但细看其内里已有非同一般的变化,蕴含着一种气象万千、不可预期而又天然随性的肌理,一种渗化自然墨痕水印的质地,给人一种抽象中不乏细节而又非常真实可信的印象。这源于一种根植于传统又不墨守成规的探索,一种技法上溯古与创新融于一体的尝试。
谈到这一系列新作,张绍城先生说,他是先在一张纸上涂泼水墨,然后覆纸、刮纸,在纸上拓出了各种有所预期或不可预期的墨迹肌理。肌理也是一种艺术语言,面对这种千变万化的肌理,他要考虑很久才落笔,几乎是一种冥想的状态。因为拓墨并未成画,他要思考构图,要加上景物。而加点什么?怎么加?如何妙用墨痕水印而又仿如天成,给人不刻意的感觉?如何提炼主题营造意蕴和抒发情感?这个过程仿如面对一盘象棋残局,极具难度又富挑战,要胸有成竹,又要随机应变,才能实现心目中所要达到的效果。
张绍城花了许多时间,大批量、系列化地进行尝试,这其中体现的是一种开拓精神与自觉的追求意识。出生于广西北海的他6岁便开始绘画,15岁来到广州美院附中读书。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富有创新精神的岭南画派熏陶下,在关山月、黎雄才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引领下,他从年轻时便具有了一种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与文化追求的自信。他画过连环画、宣传画、水彩画、油画,在中国画的探索上,也从画作的主题到题材与技法都广泛尝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如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油画《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和当年风靡广州的年画《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无不体现出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思想性与创造性。
张绍城说,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技术不同,没有可量化的标准,凭的是直觉,与音乐一样。绘画的基本功少不了,但画外的功夫同样不可或缺,这其中实践是关键,坚持也是关键。他曾经对岭南画派的历史源流做过深入研究,发现岭南画派的风格是在社会发展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需求中衍化出来的,是伴随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胡适、徐悲鸿等各界精英引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而产生的。岭南画派的哲学基础是中西结合,注重实践,岭南画派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从理论到实践上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这正是张绍城这些年在艺术创作中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回顾张绍城近期的一系列山水画作品,他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去着手创作的。岭南画派曾经借鉴过日本南画,但从源头上讲,日本南画学的是中国的宋画。张绍城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去全面比对和研究中日画风,从梅兰竹菊开始到山水画,检视绘画以往是如何继承与创新的,由此思考将来的路子应该怎么走,理论上又如何确立与论证。张绍城根据自身多年来的创作实践,认为广东绘画应有广东的特点,保持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强调传统没有错,但不能因循守旧,束缚了艺术的多样化与其他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的思考,张绍城在山水画创作上开始溯源求解,开始在宋元山水创作上寻找形象符号与图式,捕捉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绘画元素。例如他的《山水小品》《春耕》《万水千山》《井冈山》《源头活水来》等作品中的山石、树木、花植、流泉、桥梁、屋舍等,许多都采取古画的技法加以描绘,又借鉴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因素,灵活运用泼彩、拓印、勾勒等方式,妙用肌理,略加改造。另一方面,毕竟山水画不是纯粹的抽象绘画,他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所以画面上保持比较优美的境界,笔下的山水不拘泥于形似,而贵在画出心境中的山山水水。艺术家们利用景物的营造与判断,抒发心中的感悟与情感,在画面的处理中形成审美的品质。审美之于绘画,正如节奏之于诗歌。同样的还有想象力,中国画在观感上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并不是因为画中巨细毕现,而是因为作品调动了观者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审美和想象力,这些就是“画外的东西”,靠积累、靠实践,靠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靠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具体到每幅画,主次与藏露如何布局,制造什么样的氛围,是冬天的萧瑟还是春天的蓬勃,要表现的是心境的开朗还是思想的忧郁,这些都是艺术家自己的选择。
张绍城说,山水画的创新并不容易,特别是岭南画派,关山月、黎雄才等先贤已达到了一个令人景仰的高峰,要再前进一步非常艰难,后来者很难逾越。但有困难不等于就不去尝试,而是要有敢于冒险的态度,也要有发现的好奇心,要给自己树立破解难题的决心。有时候创作上遇到阻滞时,不妨拐个弯,换个角度、换种方法去试试,不怕失败,永不满足,这样才能有一颗不老的艺术心灵。
新闻推荐
诗意花城工作室出品更多生活信息请扫二维码《琼楼雪霁图》(何海霞)《晴雪长松图》钱穀(明)今年以来,寒潮频频南下,粤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