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粤人不可语冰” 在广州,下雪是要被“记入史册”的

广州日报 2021-01-17 04:05

诗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更多生活信息请扫二维码《琼楼雪霁图》 (何海霞)《晴雪长松图》 钱穀(明)

今年以来,寒潮频频南下,粤北最低气温降至零下,广州中心城区也只有几摄氏度,很多人问:今年广州会下雪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葵(翻拍)

柳宗元曾亲身经历“粤犬吠雪”

在人们心目中,广东不会下雪,广州更是一座不会下雪的城市。

宋人杨万里就认为粤地不会下雪,他在《荔枝歌》中写道:“粤犬吠雪非差事,粤人语冰夏虫似。”

意思是跟岭南人谈论下雪犹如与夏虫语冰,简直是“鸡同鸭讲”,连广东的狗见到雪也狂吠不止,以为发生了什么怪事。

“粤犬吠雪”一事,唐人柳宗元曾亲身经历过。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粤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柳宗元亲眼见到“粤犬吠雪”,才相信“蜀犬吠日”并非虚言。

确实,岭南地区极少下雪,连霜也少见。志书云:“岭以南无雪,霜亦不常见。”清人屈大均说:“广州有霜而无雪,然霜亦微薄不可见。”故古人常说“粤人不知霜”。

正因如此,岭南人经常冰雪不分,霰雪不分。屈大均说:“即或有微冰,辄以为雪。或有微雪,以为冰。人至白首有冰雪不能辨者。”

几乎每次下雪都令“目击者”感到兴奋

前几天,广州从化良口镇、吕田镇等地下起了霰,许多广州人还以为是下雪。不过,广东冬日无雪只是常态,在某些气候特殊的年份,广东也会下雪,如前几天清远的山上就有降雪。

即便是广州城,历史上也下过多次雪。

文字记载的广州第一次下雪,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和帝时,议郎杨孚从京城洛阳回到故里珠江南岸(今广州市海珠区下渡村),并将从洛阳带来的松树移种宅前。在他回来那年冬天,寒潮南下,其宅前的松树上居然披满积雪。

杨孚是东汉名士,广州先贤,此事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

唐人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诗云:“河畔飞雪杨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前句写杨孚宅前松树披雪,后句写越秀山下木棉花盛开。

明人黄佐《广州先贤传》记载:“杨孚宅在江浒南岸,尝移洛阳松柏植宅前,隆冬飞雪盈树。”

但自东汉至北宋,鲜有文字记载广州下雪。直至南宋以降,才有较为完整的记载。

阮元《广东通志》载:“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十二月,(广州)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所未有也。”炎方指岭南热地。

清道光《南海县志》载:“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冬有雪,梅花枯死。”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冬,番禺、南海大雪。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十二月,从化大雪三日。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从化大雪。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正月十八日,广州、龙门大雪。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十二月二十夜,广州、番禺、南海大雪。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冬,广州、番禺、南海“大霜雪,树木多枯死”。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十一月,从化“霜雪屡下,树叶尽枯,果木杀伤甚众”。十二月,广州大雪。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正月,广州、番禺、南海有雪。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十二月二十日,广州大雪漫天如飞絮,积地四寸余。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广州大雪,鱼多冻死。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十一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广州、番禺等地连日大雪。

清朝灭亡后,由于《广州府志》和各县志中断了一段时间,有关广州降雪的记录甚少。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广州中心城区也未见下雪。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广州历史地理》称:“按近三十年记录,未有下雪记载。”直到进入21世纪,广州城上空才又见雪花飘飘。

2016年1月23日晚,广州越秀、天河、从化等区有市民目击到“下雪”。经气象部门鉴定,这场“雪”实际上是霰。但第二天上午到中午,广州城区下起了真正的雪。

前几天南下的寒潮,虽带来一波“断崖式”降温,但由于没有南支槽和水汽,极寒空气没有滞留广州,所以没下雪。最近,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近日又有一波寒潮横扫我国大部分地区,预计今日左右到达南方。

这次寒潮会不会造成广州下雪?我们将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年夜饭怎样吃才安全?广州餐饮企业有新招 扫码、测温、戴口罩是标配动作 分餐、公筷、订外卖成最新风尚

新快报讯记者陆妍思通讯员穗商务宣报道近日,广州市商务局发布《广州市春节期间餐饮服务业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工作指...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