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要在保护中活化
近日,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荔湾区聚龙村、海珠区小洲村和黄埔村等13个传统村落,按时圆满完成了中国传统村落标志牌制作、安装和挂牌工作。这标志着广州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这些标志牌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一设计样式制作,由中国传统村落徽志、主题词、村落名称、二维码、公布日期等内容组成,扫码就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在手机上了解村落的历史沿革、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信息。
黄埔村的姜撞奶、小洲村的小桥流水、塱头村的青砖书院、聚龙村的古建筑群……一座座传统村落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其保护利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此次,广州13个传统村落全部实施挂牌保护,也标志着广州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任重道远,依然在路上。随着城市化和城市更新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村落保护也面临很大挑战。老屋年久失修、人员外流、土地撂荒、过度旅游开发等,更加速了一些传统村落的消亡。
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必须规划先行。早在去年10月,广州就发布了《广州市关于深化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工作指引》。其中明确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运营。这意味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也要规划先行。比如,由政府部门主导,委托有资质的企业做好规划。只有立足传统村落长远发展,综合考虑现状、历史文化价值等因素,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保护修缮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才能让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更有生命力。
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还要重视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有的传统村落看着如“世外桃源”,但村民生活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事实上,保护传统村落不是原封不动,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也需要现代化。只有传统村落的生活环境得到提升,变得宜居宜游宜业,其保护利用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这方面还需要加大微改造的力度,既要以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修缮改造,又要加快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满足村民对城市建设和公共配套的需求。如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才能和谐统一,互为动力。
一口井、一棵树记录历史变迁,一方庭院、一幢老屋镌刻岁月流变。传统村落在变,但乡愁不会变。保护好传统村落,发挥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魅力,才能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才能让经典魅力古村焕发新的时代活力。(刘琛)
新闻推荐
荔湾区西村街道和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邓映玲开放式住宅小区怎样保安全 她的答案是“用真心换真心”
邓映玲(左)将社区党员捐赠的口罩递给没有防护口罩的老人受访者供图羊城晚报记者李焕坤19栋居民楼、21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