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接力抢救心跳骤停男子 超长心肺复苏“重启”生命
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名心脏骤停患者经过长达两小时的持续心肺复苏被救活。该院心脏重症监护室在急诊科和心脏外科协助下,成功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实施了这一奇迹般的急救,创造了汕大附一院心肺复苏存活患者的最长时间记录。
据了解,该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身体健康,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中午12时在急诊留观室治疗时,突发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电监护仪显示为心室颤动。医护人员对其展开急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心电图仍然为一直线!是继续按压抢救还是放弃?急诊医护人员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通常猝死患者抢救30分钟以上,还不能恢复心跳和呼吸,就可以宣布停止抢救,这是业内皆知的共识。长时间心肺复苏,即使能够把病人抢救回来,也存在脑等重要脏器出现并发症的巨大风险。在家属强烈要求下,医生分析病情后认为,高质量心肺复苏下患者右手仍有抓举动作,如果予以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可能有一定的机会。
于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快速集结。下午2时,ECMO机器开始运转,患者自主心跳立即恢复,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者闯过严重心肌损伤等并发症多道险关,并于第7天成功撤离ECMO,神志完全清醒,能用右手写字,示意理解正确。但由于双下肢瘫痪、呼吸机难以脱机等原因,患者后来转至广州进一步治疗。
据介绍,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较常规心肺复苏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并有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汕大附一院心脏重症监护室从2018开始在粤东地区率先开展ECMO技术,通过10余例病例经验的积累,医护人员技术更为熟练。
本报记者 魏朝霞 通讯员 王晓彬 文/摄
新闻推荐
花生叶,在过去不被人们重视,农村地区将其用来喂猪牛羊。近年来,花生叶才开始走上餐桌。但你知道吗?花生叶不仅可以作为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