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内城中村改造数量居全市之最 荔湾:老街里有惊喜 旧厂中有梦想
建设中的珠江钢琴创梦园。未来这里将发展以音乐、影视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区。受访者供图
9月3日,河沙村房屋拆卸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摄
一直以来,沙面都是广州重要的外事礼宾之地。在这里,岭南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尽显。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摄
开进荔湾区宝源路的一家青年旅社。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摄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
夜晚的沙面岛秋风微凉,将南街夜市扑鼻的香气吹向四面八方。街灯亮了,温柔的光投射在沙面大街的现代艺术雕塑上,岛上宛若一间开放的城市夜间博物馆。经历一场微改造后,如今的沙面愈夜愈美丽,江边的杂草地不见了,蒸腾的烟火气和沸腾的人气,留住了老城的味道与温度。
街上的年轻人渐渐多起来,老城荔湾正在悄悄变化:多次荣登“头条”的永庆坊,从一条不起眼的老街,成为红遍全网的潮街;规划十年的大坦沙,向国际健康生态岛发起冲刺;看似风格迥异的荔湾南北片区,将在白鹅潭商务区的“一张图”中协同发展。
种种变化的背后凝聚着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城市更新。今年以来,荔湾区累计启动20条城中村改造,传统历史文化老街加速活化,西关永庆坊旅游区挂牌国家4A级景区。与此同时,新一轮土地整备也驶入快车道,明年,白鹅潭商务区拟出让30宗商业用地,助力荔湾区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
无论是闻名全国的微改造“绣花功夫”,还是加速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腾笼换鸟,城市更新始终是荔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重要抓手。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让“老资源”服务“新需求”,助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南片发力
推广村改干部挂点工作模式
从最新的荔湾区旧改地图来看,珠江以南片区20条城中村被标记得密密麻麻。未来3年内,广州市将全面改造83条城中村,其中,荔湾占19条城中村,改造数量居全市之最。不仅如此,荔湾还在此基础上自我加码,将被划入5年内改造的1条村,提前纳入3年内改造范围,至此,全区共20条城中村都将在3年内启动改造。
今年,一阵轰隆隆的倒塌声使河沙村改造进入了拆卸阶段,规划十年的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取得又一实质性进展。作为广州首批推动成片连片改造的项目,最受瞩目的河沙村改造一直是全岛开发的关键节点。在大坦沙更新改造指挥部的努力下,自2020年6月启动签约后,仅2个月时间,河沙村整村签约率便突破了80%。截至2020年12月14日,河沙村改造签约完成率达90.1%,已有703户村民完成签约,完成拆卸量1.5万平方米。
在“以情动人、以利感人、以法促进、以勤促成”的十六字方针指引下,河沙村改造刷出了荔湾旧改新速度,其创新的领导干部挂点指挥模式,也被荔湾区推广至十多条城中村改造方案中。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局长游志红介绍,荔湾坚持在“一村一策”中寻找普遍规律,及时总结成效显著的工作经验。
鉴于河沙村改造采用的高效挂点工作模式,目前,荔湾区已部署区领导各挂点一个城中村项目,并在每个月召开例会分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荔湾区进一步深化事权下放,在城中村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由各职能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任副组长。“通过在村成立领导小组,以集中力量办事,高效保障了各项工作及时推进。同时,街道党工委书记可直接指挥各挂点职能部门负责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街道粘合剂的作用。”游志红告诉记者,这是在河沙村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制度。
目前,在荔湾区全面推进改造的20条城中村中,8条村已处于批后实施阶段,其余12条村正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其中,海北等5条村的基础数据已经审定公布,现正进行公开招商;山村等7条村正在开展基础数据调查或核查。
今年,广州市发布“1+1+N”城市更新政策,明确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荔湾区根据市级政策精神,结合区情出台了《荔湾区旧村改造项目基础数据调查(核查)工作指引》等文件,并以龙溪村改造为样板,通过政府职能部门与属地街道、经济联社、调查、核查单位到改造现场踏勘,逐户走访,实地解决疑难问题,并推而广之。在此后的东塱、南漖等村也加以实践,既保障了前期摸查数据的真实性,也坚持了让村民皆有所居的改造原则,为后续片区策划方案编制奠定了基础。
“坚持到现场去解决问题是荔湾在城中村改造中倡导的做法。2021年是荔湾旧改的关键之年,20条纳入改造的城中村都要进入审批报送阶段。”游志红透露,为实现这一目标,区里将成立专责小组,调动全区之力推动城市更新。
老厂有梦
助力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在水清岸绿的花地河畔,一座大型工地里传来紧锣密鼓的施工声,已经砌好红砖的外立面,与一旁的老楼仿佛矗立在不同的时代中。工人们站在爬架上叮叮当当地敲击着,为这片曾经的老厂区打出新的节拍。建设中的珠江钢琴创梦园仍旧“养在深闺”,但它的前身——“珠江钢琴集团”却闻名海内外。
自1956年建厂以来,珠江钢琴厂的发展关键期均在花地河沿岸。从国企改制、兼并重组,到融资上市,2001年跃居为全球钢琴产销量冠军,珠江钢琴集团的晋级之路奏响了民族制造业的凯歌。随着实力不断上涨,珠江钢琴集团也先后获得了“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荣誉。
花地河见证了珠江钢琴集团的发展壮大。然而,2008年,广州印发《关于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开启了中心城区部分厂房分批迁移的进程,直至2018年,珠江钢琴集团告别了扎根30余年的花地河。所幸的是,这次搬迁将钢琴生产制造部分迁至增城时,珠江钢琴集团赋予原厂房一个新身份——珠江钢琴创梦园。
根据《意见》,对市区产业“退二进三”企业的工业用地处置,企业可利用原有建筑物从事除房地产开发的第三产业,优先鼓励长期利用厂房出租或自营创意产业。“与其将旧厂房出租给别人,不如自主改造经营,让园区传承老厂的产业基因,引领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广州珠江钢琴文化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志恒表示,这片土地是广州老工业遗址所在,但今后的产业潜力却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依托旧有的产业、厂房、人力等资源,未来的珠江钢琴创梦园将打造成以音乐、影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双创孵化园。为使园区运营更加专业,2017年,珠江钢琴集团专门设立全资子公司——广州珠江钢琴文化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改造、招商、运营。计划耗资3.2亿元打造的创梦园,将汇聚7大功能板块,成为集产业孵化、演艺展示、商业配套、文化走廊等于一体的多业态园区。2020年广州文交会将珠江钢琴创梦园评价为全市七个最有价值文化园区之一。
“自主改造是基于珠江钢琴集团长远发展利益考量的决策,而非以短期炒卖租金为目的,集团希望借着城市更新的机会,向大文化产业进军。”曾志恒表示,传统乐器制造、数码乐器和文化产业是目前珠江钢琴集团的三大发展战略,创梦园承前启后,将在原厂房基础上续写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今年以来,随着城市更新不断推进,荔湾加速南部老工业片区土地整备,加快重要产业招商载体建设。在前不久召开的白鹅潭产城融合高峰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处长窦勇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其中一个新趋势就是从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CBD就是要搞生产性服务业,白鹅潭要打造广州西翼CBD,需要依靠科创服务业推动千年商都转型升级。”
老房有喜
以资源整合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在车水马龙的中山七路上,写字楼与商铺交错林立,一条不起眼的窄巷“藏”在高楼大厦的夹缝里,像是城市中一处隐秘的角落。敬梓里,一个每天被无数人经过又错过的地方,这里是老房子的聚集地,一栋栋带有阁楼的复式建筑紧密排列着,单从外立面也能看出里面逼仄的空间。
走进去却是另一片天地。温柔的灯光投在粉刷一新的墙壁上,为老屋洒下一片暖意。随处可见的艺术家画作装点着整栋房屋,虽无华丽的装修,却是一派古朴的时尚气息。在成为敬梓里文创社区之前,这里曾住着23户人家,人均居住面积约15平方米。”通过微改造,我们将这里变成一个集咖啡、插画、零售、手工为一体的文创社区。目前,已引入8家商铺入驻营业。”敬梓里文创社区主理人冯正敏介绍,通过打造设计师工作室,敬梓里社区将展示与经营功能相融合,充分发挥老屋在空间上的聚集效应。
如今,整条敬梓里已初现规模,咖啡屋、创客空间纷纷开进了老房子里,为了与街坊邻里更多互动,冯正敏团队在微改造中打通了非承重墙,营造出更多活动空间,还在老屋里设计了小型影院。“敬梓里是个社区大家庭,欢迎街坊们来串门,我们正在与附近写字楼筹划联合举办圣诞活动。”冯正敏说。
在荔湾,人们在老街中常会转角遇“惊喜”,改造后的社区犹如星星之火,既点亮了老街区的市井画像,也调动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改造的潮流中。“以完全商业模式运作的历史文化街区很难大批复制,今后,自主改造将是城市更新的趋势,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说。
另一条老街代表是有着“西关三宝”之一美誉的宝源路。如今,这里依旧保留着自带天井的独栋庭院,依稀可辨“72家房客”的居住格局。由于地处西关永庆坊旅游景区,近年来,宝源路也成了投资者眼中的“宝地”。经过自主改造,曾经生活气息浓厚的居住区,渐渐成为小店鳞次栉比的商业旺地:理发店、西餐厅、面包房、青年旅舍等间隔分布在沿街的老房子里,个性化的装饰风格彰显出广府文化的多元、包容。
走进宝源路81号龙藏公馆,21间充满西关特色的客房,让南来北往的旅客感受到浓郁的在地文化。运营方负责人表示,该栋房屋几经易手,曾被改造过三次。“龙藏公馆极具文化底蕴,这样的房子应该交给了解在地文化的人经营,让文化价值在市场中充分体现,绝不能像管理一般连锁酒店那样。”龙藏公馆运营负责人认为,来这里开店的人看中的是特色鲜明的西关IP。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宝源路人流量呈自东向西递减之势。以逢源路为界,宝源路东侧受长寿路地铁辐射,人流较多,商铺也开得更为密集;西侧则因靠近居住区,且环境仍待整治,并未有太多商家入驻,只剩下几家古董仓库和物流公司。宝源社区工作人员透露,宝源路西侧也曾在产业导入方面做过努力,但终因区位与人流量的原因,致使入驻者寥寥。
事实上,敬梓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由于位置不显眼,便有商家在靠近中山七路的地方加装霓虹灯指示牌。尽管如此,多数社区改造采用微改造形式,对建筑外观改动并不显眼,若要增加人气更需依靠商家的聚集效应,和周边环境的整体提升。此外,不同街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如泮塘拥有公园景致,永庆坊有丰富的粤剧文化底蕴,每条老街的改造都是量体裁衣。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郭谦认为,个性化改造恰恰是老街的活力所在,通过集思广益,由设计方、运营方、本地居民、政府部门共同参与,让老街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郭谦表示,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不单体现在资金方面,更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
新闻推荐
地铁八号线北延段“突围”背后 广州地铁建设者用坚忍和奋进为城市更新提速
工人在隧道内进行轨排钉联。工人们在组装盾构机。闹市中施工的华林寺站。□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刘俊通讯员许坤杰温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