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身特色成为文明“亮色”
热评论
人们常说一个词——文明新风。
将文明比作风,确实再合适不过。从“外形”上看,文明是无形的,却又可感、可触,这跟风“不约而同”。若论起功效,文明就更像新风了,清风拂面,沁人心脾,所到之处皆给人以舒爽之感。
那各家各户、各村各镇、各校园、各单位的文明新风,是否都一样呢?当然不。细细观察,每一个都各有不同。文明新风,会有不同“配方”,也因此有了不同风格,不同味道。说到底,就是各具特色。
就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着力培育的是有疾控特色的精神文明;就像广州市铁一中学,漫步校园便能感受该校的文化风格;就像从化区城郊街西和村,从改善人居环境到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诸多努力都有西和村的特点;就像王燕玲家庭,丈夫一心装满国,妻子一手撑起家,其家风家教必然“自成一派”……
为什么会各有特色?简单来说,因为必须如此、只能如此。精神文明建设,本来就没有一套所谓的公式,本来就不可能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本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招。它是很具体的,很实在的,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才能切实取得成效。以家风来说,常有人“眼馋”旁人的家风,试图借鉴效仿。但培育家风,只能立足自己的家庭,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节中,在生活的选择中、亲人的相处中,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自己培育出特色来。一个村镇、一个学校、一个单位,也是如此。事实证明,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规律。唯有尊重规律,才能有所收获、有所突破。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在“特”字上下功夫?答案很简单,就是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看看广州市铁一中学,“感恩石”“铁中铮铮,一众佼佼石”、火车头雕塑、校歌墙……一草一木、一墙一画都跟铁一中学相关,这就是特色。市疾控中心也一样,主题石景、公共卫生长廊、DNA双链主题雕塑,疾控文化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特色,无法用钱堆出来,靠强力也造不出来。只有立足实际,精耕细作,久久为功,才能把自身特色变成一抹抹亮色。而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因此新风扑面,因此出新出彩。
(夏振彬)
新闻推荐
这座小桥连接着温泉小镇与通往外界的大路有人在流溪河边垂钓岭南第一温泉碑下的泉眼□文/图霍无非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