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指数榜越秀四连冠 天河实力稳

南方都市报 2020-11-13 06:04

《广州城市治理榜》第四年发布人类发展指数榜,指标体系包括教育、医疗、文体、收入、环境、交通、幸福感等维度。课题组认为,“人类发展指数”观察视角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及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因此,今年首度引入“幸福指数”概念,从居民对幸福感和安全的感知进行调查,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是以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为依归。

越秀区以总分94.79分位居本年度人类发展指数第一名,这是越秀区第四年摘下桂冠。越秀区在教育、医疗、文体、交通、幸福感五个维度的指数都是全市最高。课题组同时关注到两个现象:一是不少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资源积累深,但随着人口高度聚集,存量资源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公共服务资源缺少优势;二是南沙、从化、增城等区正急起直追,加大在教育、医疗、文体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教育指数

越秀优质教育资源突出 南沙从化投入大

教育指数综合考虑各行政区的人均教育财政投入、学校和教师资源、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及优质学校资源,越秀区的教育资源最突出,与它给大家“教育名区”印象相符。

代表优质教育资源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数量,越秀区是13家,比第二名天河区多3家,在代表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的本科及本科学历以上占专任教师数量比例方面,越秀区均排第一。

南沙区从化区是2019年人均财政教育支出最多的两个区,可见两区积极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在教育领域急起直追的决心。

◆收入指数

天河居民可支配收入高 年增量最大

收入指数设置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收入和收入房价比三个二级指标,天河区居首位,黄埔区直逼天河区。广州11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排名未有大变化,天河区一直居于首位,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859元,较201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193元,也是增量最大的区。

◆环境指数

从化环境质量高 中心城区分数偏低

环境质量不仅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区域治理水平的要素之一。

综合来看,外围区环境指数要高于中心城区,前五位分别是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南沙区和番禺区,全部为外围区。中心城区在空气和水质改善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医疗指数

增城花都人均投入较多

医疗指数主要参考各区2019年卫生健康的财政投入、拥有的人均医院资源、社区(乡镇)医疗机构资源以及三级医院资源,虽主要收集2019年数据,但和各区的积累无不相关;为了体现医疗资源与常住人口的增长是否匹配,该指数同时关注人均医疗资源的配置。

结果显示,越秀区医疗资源和人均配置优势明显,同为老城区的荔湾区紧随其后,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四名分别为南沙区和天河区。南沙区在医院和三甲医院资源方面的排名较为靠后,但2019年的人均健康卫生财政投入高于其他所有行政区,人均投入较多的还有增城区、花都区。可见,医疗资源积累不深的区也正在奋起直追。

◆文体指数

越秀多项领先 番禺均衡发展

文体指数由人均文化财政投入、人均文化场馆资源、人均体育场馆资源、非遗资源、“文体娱”产业经济数据等指标构成。越秀区位居文体指数榜首,其人均文化场馆资源和文化业营收高居第一。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网公布数据显示,各区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数量最多的依次为越秀区、天河区和黄埔区,人均场馆资源前三位则是越秀区、黄埔区和天河区。各区向公众免费开放或者部分项目免费开放的体育场馆方面,番禺区和天河区有52个和45个,在总量上领先其他区,但人均场馆资源排在前两位的是荔湾区和番禺区。

◆幸福指数

荔湾居民幸福感最高

越秀居民对交通满意度最高

本年度“人类发展指数榜”首度引入“幸福指数”概念。广州居民幸福感数据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发布在2020年广州社会蓝皮书上的《2019年广州市居民幸福感状况调研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广州居民总体幸福感得分为3.7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荔湾区居民幸福感总体评分为3.86,且个人发展、生活质量、政府服务、社会环境、社会公平、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等7个维度评分均为全市最高。

治理榜课题组今年中就各区安全程度发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越秀区、天河区和海珠区得票最高。交通指数来自于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民调中心近期开展的一项交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越秀区、天河区对交通出行满意度最高。

榜单说明

2020广州城市治理榜继续设置人类发展指数分榜,目的是衡量过去一年居民生活的获得感,评价对象为广州11个行政区。榜单数据大部分来自政府部门官网、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商业平台,满分100分,各级指标指数化运算和加权计算后得出每个区的人类发展指数总分。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广州城市治理榜课题组

榜单数据收集分析:

蒋臻 张文丹

报告撰写:蒋臻 张文丹

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各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各区2020年财政预算报告

新闻推荐

羊城菊会幕后的手艺人: 坚持扎作菊28年 期待新生力量

李兆祥是广州文化公园仅剩的一位扎作菊师傅。“和谐共处”。“神农尝百草”。“本草纲目”。□本版撰文...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