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智”引擎:“一江两岸”打开新想象

南方日报 2020-10-22 06:50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正加紧建设。资料图片

琶洲的崛起是广州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资料图片

面对数字化浪潮,广州当如何作为?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下称“广州试验区”)里,可以找到答案。

站在广州塔向东望向广州试验区:珠江南岸,琶洲一栋栋总部大楼重构着广州的城市天际线,也探索着广州创新崛起的新高度。更南边的大学城高校集聚,一个个年轻的梦想承载着广州的新希望。珠江北岸,国际金融城剑指数字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鱼珠瞄准将区块链学术、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数字经济一面是新兴产业,将孕育出新的产业爆发力,一面是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翅膀”,将给一座城市带来无限可能。“数智”引擎将重塑产业的梁与柱,是广州决胜未来的关键一战。

8月底,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进一步坚定了广州加快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的信心决心。

目前,国家已明确支持广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广州试验区将是广州参与全球数字经济之争的主战场,也是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载体和重要抓手。

南方日报记者傅鹏

风口

“抢跑”数字新赛道

“在所有我们面临的不确定当中,数字化是我们现在最确定的巨大机遇。”在2020线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马云如是说。

中国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按照可比口径计算名义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7.85个百分点,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达7.1万亿元。

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字经济成为实现弯道超车的新赛道,抢得数字经济的先机就能一步快、步步快。

广州主动应战,抢先布局。

3月31日,广州试验区总投资超5800亿元的项目集中入驻动工;5月8日,广州举办首批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云签约”“云揭牌”活动,73个项目集中签约、揭牌,总投资约1800亿元。

“73个项目将引领未来数字经济万亿规模增量,带动经济发展新机遇,有力促进经济起底回稳、激发数字经济增长潜力。”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提到。

今年7月,全省首个数字“新基建”政策《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正式出台,为“新基建”未来三年描绘蓝图,提出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打造全国城市级数字新基建典范。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面对激烈的数字经济之争,广州有良好基础。

上半年,广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6.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形势复杂的重压之下,逆势上扬彰显了产业发展的韧性。

驶上新赛道,广州也开始“抢跑”。如在5G领域,截至今年8月,广州全市共建成5G基站23555座,实现主要城区连续覆盖。按照建设进度,2021年,有望成为全国建成5G基站最多的城市。

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也在广州广泛兴起。去年9月,佳都科技和广州地铁共同建成的全球首座AI智慧车站:在广州地铁21号线天河智慧城示范站,“刷脸”乘地铁、智能语音购票等场景已然实现。

“2020年是5G大规模商用之年。”广州联通政要与医疗营销中心行业部长王岩说。

各式各样5G+示范应用“广州方案”在各领域崭露头角,走进位于琶洲的中国联通(广东)5G创新中心,从“看”一眼就能自动匹配身份信息等信息的VR眼镜,到远程医疗、无人农业等,让人直观感受到数字时代的现象级产品或将从广州兴起。

数字经济好风正劲,广州正乘风而上。

雄心

势成广州试验区

快!

这是许多创业者对琶洲的初印象。

“唯品会全球总部项目从拍地到交付使用仅用了五年。”7月,唯品会全球总部项目成为广州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首个交付使用项目,唯品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亚对于“琶洲速度”颇为感慨。

从一片荒芜,到成长为广州数字经济新名片,目前琶洲集聚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21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总投资规模达745亿元。其引擎功能也初显威力,直接带动海珠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今年1—7月实现营业收入147.80亿元,增长48.6%。

琶洲的崛起是广州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但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充分涌动,要成为全国数字经济新坐标,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今年,广州重磅推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的广州试验区,在城市中心撑起“一江两岸三片区”的空间格局。“一江”,是指千百年来哺育广州的珠江;“两岸”,是指珠江南岸、珠江北岸;“三片区”,是琶洲核心片区(含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鱼珠片区。

这几乎是广州发展数字经济的最优空间配置,集结了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和应用场景广泛的连片区域,其目标是成为国家级重点创新平台。

以琶洲为核心、以珠江为纽带、以产业融合为牵引,广州拉开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大格局。

琶洲核心区有重大创新平台和数字产业龙头企业总部集聚的优势,大学城片区坐拥丰富的高校科研和人才资源,鱼珠片区加快建设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则有以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资源优势为基础。

琶洲、大学城、鱼珠、国际金融城四地的强强联合,集全了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创新要素,让广州试验区可以高位起跳,给创新主体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

“我们看中广州试验区的区位优势,有望形成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完整的产业链。”三七互娱公共事务副总裁程琳表示,该公司目前已经在国际金融城和琶洲布局,她期待各片区的联动发展碰撞出的新可能。

广州的数字雄心得到国家的支持与肯定。9月,科技部网站发出公告,支持广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双试验区”的加持下,广州发展有“数”。

跃升

重绘产业新底色

在广州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虚拟实验室里,工作人员站在130台高清单反相机构成的摄影棚内,360度环绕的相机捕捉着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虎牙公司发言人解释,这将为“数字人”提供动作素材,虚拟人物的还原度可以精细到发丝,非常接近真人主播。

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对冲了疫情的冲击,创新驱动下,今年上半年虎牙直播平台总净营收达到51亿元,发展势头依旧强劲。

新兴产业的活力有目共睹,传统产业也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实现新跃升。

“极飞科技致力于提升全球农业生产效率。”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说。该公司农用无人机一小时空中喷洒效率相当于近100人的人工劳动,这引发的是传统农业的效率变革。

什么样的产业,决定什么样的城市。广州选择数字经济,看中的是新兴产业崛起带来的新动能,也看中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带来的新可能。未来的大机遇更蕴藏在新技术改变自己行业的传统产业。

制造业是数字经济行稳致远的基石。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门类中的35个,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我们希望在广州兴起全球从未出现过的产业应用示范。”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看来,制造业是广州的特长和优势,智能制造大有可为。

根据《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到2021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将达3000亿元以上。

在广州传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业,数字化赋能就初现端倪。今年上半年,尽管行业整体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仍同比增长79.8%。

“我们未来的规划是2023年让广州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有完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城市。”文远知行WeRide创始人韩旭分享说,该公司的1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累计为约9万名用户提供自动驾驶出租车接驳服务。当前,广州汽车业正经历着新一轮“洗牌”,有广汽埃安、东风日产晨风等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也有小鹏汽车、宝能汽车、广汽蔚来等新造车势力。

借助数字化,每一个行业都有机会变成技术驱动的现代行业。“数智”引擎重新锻造着广州产业底色与支柱,串联起广州的过去与未来。

数读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广州是中国软件名城,2020年1—4月,广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438.62亿元,同比增长2.27%。

数字创意产业

网络游戏规模占全国1/4。

大数据产业

本土大数据企业快速发展,汇量信息、万丈金数、互动派等13家企业入围2019年广东省大数据领域软件业务收入前20家企业名单。

信息基础设施

广州固定宽带接入用户576.2万户,其中光纤接入用户529.6万户;移动宽带用户3002.2万户,其中4G用户2751万户,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共建成5G基站24272座(含室外站、室分系统和共享站点,较2019年底新增4026座,广州电信9108座、广州移动6946座、广州联通8218座),建成数量全省第一;培育5G应用130余个,其中57个列入广东省首批5G融合应用清单。

工业互联网

全市21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国家顶级节点(广州),接入企业数量达430家,在全国五个顶级节点中领先。全市共有128家供应商入选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居全省第一。

数字化治理

在智慧教育方面,广州共建设71所智慧校园实验校,95所省信息化中心学校,首批启动110所智慧阅读试点学校。

展望

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全球优选地

广州将拥抱怎样的数字未来?

今年2月,《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以“粤大湾区〔2020〕1号”的文号正式印发。《方案》明确了广州试验区的功能布局,提出围绕打造成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发展示范区、开放合作重点区、制度改革试验田的战略定位,沿珠江东部(珠江前航道广州大道到南海神庙段)选择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和应用场景广泛的连片区域,构建广州试验区“一江两岸三片区”空间格局,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

《方案》也具体提出了广州试验区的发展目标,展望了广州数字经济新未来。

到2022年,广州试验区基本构建形成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成果应用转化基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技术成果,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数字化渗透率不断提升,区域数字经济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到2025年,广州试验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关键技术与器件、行业应用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创新示范高地,总结一批创新发展经验,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

到2030年,广州试验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建成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在多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成数字领域产业集聚发展高地,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成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全球优选地。

现场

管道机器人插上“数字翅膀”

繁华的都市之下,有一个由管道构成的“地下世界”,给市民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管道巡检的难度。漫步街头,偶尔能看到三两成队的工人围着窖井盖进行施工,人工巡检的弊端显而易见:工作量大、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

劳动成本和市场需求催生了管道机器人行业的兴起。深圳企业施罗德工业集团(下称“施罗德”)从2009年开始转型探索管道机器人,如今已成为特种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机关机器人替代了人工巡检且提升了效率,但形成生产分析报告平均周期依旧要10天,还可以更快一点。

施罗德寻求效率提升之时,广州企业树根互联带来了数字解决方案。依托树根互联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施罗德聚焦设备管理、售后服务管理和视频云共享的三大重点,搭建起端到端的特种机器人智慧服务云平台。最终,实现物联接入后的管道机器人不只是一台实施精准勘测巡检的高科技设备,也成为能实时上传图片、视频等数据的一个站点。

管道机器人接入物联网后,最直观的改变是形成生产分析报告平均周期缩短至2天,此外整个流程透明可追溯。在此基础上,依托云平台,管道机器人一旦出现设备故障,也可实现实时上报,售后中心可第一时间远程指导客户进行故障排查和分析。而每一台管道机器人也在积累着工业大数据,将为机器学习储备足够的数据。

“现在实时拿到的视频还是需要人来判断,未来管道机器人将融入AI技术。”施罗德工作人员表示,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现在他们的客户不只是买了一台管道机器人,更是购买了包含设备管理、标准报告生产、预测性保养维护以及远程租赁监控等全套服务。

新闻推荐

广州线下脱口秀 在笑声与“羞辱”中野蛮生长演出市场逐渐火热,从业者对未来充满期望

演出市场逐渐火热,从业者对未来充满期望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