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枪炮声中救死扶伤的广州护士吴梅珍回忆抗美援朝战场经历:做完手术刚冲出房间,屋子就被炸塌了

南方日报 2020-10-22 06:54

吴梅珍老人展示当年满是弹孔,绣着“保家卫国”字样的布袋。

南方日报记者张冠军摄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最近几天,一到晚上8点钟,91岁的退休护士吴梅珍就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抗美援朝纪录片《为了和平》。每当片中出现熟悉的地名时,她都会自豪地告诉身边人“这个地方我去过”。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全国掀起了支援抗美援朝的热潮,中山大学医学院也组织医疗队,前往参加抗美援朝医疗工作,时年21岁的外科护士长吴梅珍主动报名参加。

入朝6个月,她一直在位于前线的兵站医院参与抢救,每晚做三四十台手术。因为在抢救一位休克战士时现场献血,吴梅珍还获得了一枚三等军功章。

回忆起报名入朝的那个时刻,吴梅珍说并没有想太多,会不会危险、牺牲了怎么办?“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就去。”

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

吴梅珍1929年出生于江门新会县。1941年,侵华日军占领了江门,不愿当亡国奴的吴梅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辗转逃亡到了韶关。在这里,她考上了当时的广东省立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大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外科和妇产科护士。

1950年10月,国家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爱看《当绞套架在脖子上》《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等革命小说的吴梅珍带头报名,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抗美援朝医疗队。

出发前,吴梅珍一直瞒着家里人。出发后,她的母亲才从报纸中知道了这个消息,老太太跑到医院宿舍想见女儿一面,但却被告知:“医疗队已经出发了。”

一路辗转,吴梅珍和队友们最终来到了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她们在这里一边学习朝鲜语言,一边等待命令,准备入朝。

虽然即将入朝直面战争,但吴梅珍回忆,当时大家的精神状态都非常乐观。“我记得朝鲜话里,吃饭没有就是"帕比亚索(音译)","帕比"的意思就是饭,我们就互相开玩笑说"帕比桶"。”

战争很快展现了它残酷的一面。

安东地处中朝边境,经常遭遇敌机轰炸。吴梅珍印象最深的是一所遭遇轰炸的小学,当医疗队员们背着医疗箱赶到现场时,放眼望去,皆是燃烧的房屋、模糊的血肉。“太惨了,好多小孩子被炸得身首异处,家长哭着在废墟里找自己的孩子。”

面对这种场景,医疗队中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是吴梅珍的斗志反而被激发了出来:“我就想立即跨过鸭绿江,帮助这些无辜群众。”

战士们很多都冻伤冻坏了

1951年3月,医疗队终于迎来了入朝的命令,吴梅珍和队友搭乘运送粮食的火车跨过了鸭绿江。

列车入朝不久,便遭遇了美军飞机轰炸,车长立刻驾驶火车驶向防空洞,赶在敌机的炸弹落下前,将列车的前两节车厢开进了防空洞中,但装有医疗物资的最后一节车厢却被炸毁。没有了医疗设备和物资的医疗队只能返回安东再度待命。

物资补充完毕后,医疗队再次入朝。这次队伍分成两组,男同志赶马车,女同志乘卡车,为了躲避轰炸,他们白天进防空洞睡觉,晚上摸黑赶路,经过十多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前线附近——一所建立在山沟中的前沿兵站医院。

赶到医院的当天,医疗队就投入到工作中。医院的手术室建在防空洞里,条件所限,医疗队只能进行止血、取弹头等简单的手术,处理包扎后再将伤员送往后方医院。

因为地处前线,医院经常遭遇飞机轰炸。待的时间久了,队员们总结出了规律:美机周末大多不出动,但偶尔出现一次例外,便是要命的危险。

“当时大概是周日,我们打算在防空洞外面做手术,就在老百姓的炕上搭了一个简易的手术台。”吴梅珍配合医生李国材,为一名伤员取子弹,子弹刚刚取出,美军飞机就飞了过来。“不能让伤口就那样露着呀,李国材就接着缝,缝完最后一针,口罩都没来得及摘,就被两个朝鲜老百姓强行拖走了。”吴梅珍背着药箱,跟在他们后面,大家刚冲出房间,整个屋子被炸塌了。

不过医疗队进行最多的手术,是为冻伤的志愿军战士截肢。“因为最早的一批志愿军出发的时候,天气不是很冷,穿着单鞋跑步跨过了鸭绿江,后来朝鲜天气越来越冷,很多人都给冻坏了。”吴梅珍回忆,很多送到医院的志愿军整只脚都是黑色的,把冰刮掉,打点麻醉,轻轻一掰就断了,“就像干枯的树枝”。

朝鲜小男孩救了她们一命

尽管已经离开战场近70年,但吴梅珍依旧保留着不少当年的物品,其中她最珍惜的是一件布袋,正面绣着“保家卫国”四个字,这是后方群众送往前线的慰问品。

指着上面的弹洞,吴梅珍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次生死瞬间。

在朝鲜期间,吴梅珍等几位女队员住在当地一位老大娘家中,大娘有两个孙子,一个7岁,一个3岁,十分可爱,大家经常从自己的伙食里省下一些口粮分给这家人。

因为敌机经常在白天轰炸,所以前线的伤员大多在深夜送来,医疗队也跟着调整作息时间,晚上做手术,白天休息。有一次在白天睡觉时,吴梅珍好像听到了飞机飞过的声音,但是做了一个通宵的手术,大家累极了,没有人起床。

大娘7岁的孙子跑进房间,一边推大家一边大喊“姑姑、姑姑,边机哇所(音译,朝鲜语为“飞机”),边机哇所。”吴梅珍和队友被推醒后,立刻抱起大娘3岁的孙子往防空洞跑,7岁的小男孩跑慢了一步,被飞机的机枪打中头部,当场身亡。

空袭结束后,吴梅珍返回屋子时,看到刚才睡觉的被子、枕头和枕头旁的布袋上被扫射出了十多个弹孔。“如果我们没被叫醒,肯定也会遇难,后怕之余,也充满着对小男孩的感激、遗憾……”

1951年8月,按照上级轮换要求,吴梅珍随医疗队回到了广州。当年年底,她被保送至华西医学院学习“护士教育”,10个月后回到中大医院护士学校,成为了一名护理教师。

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吴梅珍教的护士也原来越多,吴梅珍说,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在中大3所附属医院间往返跑。

工作虽然繁重,但吴梅珍却乐在其中。她说:“我在朝鲜战场上连生死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困难能打倒我?”

南方日报记者汪棹桴通讯员彭福祥蔡新洁刘星亮

新闻推荐

匡吉同志遗体在广州火化

广州日报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