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入山 山货“走俏” 广州企业引领全产业链精准对接 贵州农产品产销两旺

南方日报 2020-10-16 07:19

图为贵州威宁江楠物流园的农户带着孩子正在分拣装箱当地种植的西兰花。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扫码观看

更多内容

金秋十月,丰收时节。位于乌蒙山腹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多彩而充盈:成片的绿色蔬菜、成堆的黄色马铃薯、红彤彤的苹果成熟了。村民正紧锣密鼓地采收和装车,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和成都、广西等地。

紧盯市场,用市场的思维打造全产业链蔬菜产业,威宁的蔬菜产业真正实现了脱胎换骨。改变源于东西部扶贫协作,依托蔬果交易量全国第一的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广州江楠农业集团(以下简称“江楠集团”)跨越山海,来到贵州,进驻威宁。

作为首批进入贵州的广州企业,江楠集团在毕节和黔南建起了一条从育苗、种植、加工到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设置了3个冷链加工中心和蔬菜核心示范种植基地,通过“基地+各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数万贫困户增收致富。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自帮扶以来,广州共引导204家企业到两地投资兴业,累计实际投资额110.1亿元,带动12.04万人增收。乌蒙深处,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正在上演,奏响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交响曲。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冯艳丹周甫琦李鹏程

种什么?

老三样换新花样

十月的威宁,处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各方人士组成的秋收团队在田间地头忙着秋收,物流园区的蔬菜瓜果正一车车外运。

走进威宁县双龙镇卯关村的800亩蔬菜种植基地,收菜、称重、装车,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今年白菜卖到1000多元一吨,去年2毛一斤都没人要。”贵州鲜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易丽介绍,如今的种植都是按照市场需求来的。今年基地种植了大白菜、红菜薹、西兰花等品种,产品供不应求。

大白菜基地,女的砍白菜、男的装车;已经收割的西兰花基地,有人平整土地,有人喷洒农药,有人锄草。大家分工精细,忙而不乱。“一个月平均工资3000多元,闲的时候2000多元。”易丽心里有本账:除了种植基地,合作社还参与收购和销售环节。一共聘请400多个贫困户,带动400多个家庭脱贫。

“自己吃才挖一点,也没怎么卖,基本没什么收入。”卯关村村民蔡刚以前自家种植玉米和土豆。如今,他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来基地打工顺便学习种植技术。

地处乌蒙山腹的威宁,农作物主要是土豆、玉米、荞麦等老三样。几十年来,当地农民早已习惯了靠天收的生活。遇到长期阴雨天,作物腐烂在地里;市场行情不好,滞销在田间。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知道市场需求,知道什么时候种什么,”易丽一句话道出了威宁的蔬菜产业发展改变路径。

四年前,广州“龙头”企业江楠集团首次进驻。江楠集团在毕节和黔南州均设立了贵州江楠公司及其分公司,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形,开展了多个产业扶贫项目。

作为贵州江楠公司种植板块的负责人,李滨首批来到毕节。他在威宁走访后发现,这里有传统蔬菜种植的基础。但是种植比较零散,既没有规模也没有方向。

“白萝卜可以当水果吃,藏在深山无人问。”他惊喜地发现,威宁的蔬菜上市日期与山东、河南等地错开档期,在广州的市场卖得非常好,“我们的先天基因就是江南市场,以销定产。”

2017年开始,李滨和团队在威宁县草海镇吕家河村投资建设“毕节威宁县多品类农产品产业核心种植示范基地”,当季试种菜心、萝卜、荷兰豆、香菜等30多个品种。

“威宁高海拔温差大夏季凉爽,适宜高山冷凉类蔬菜,大白菜、娃娃菜、甘蓝、西兰花、莴笋。”通过测试气候、土壤、品类的适应性,李滨和团队很快确定了核心品种,并进行育苗实验。

“以前都没见过种西兰花、红菜薹,一开始也不相信这些新花样,所以先来农作社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蔡刚笑着说,他打算学会以后自己种蔬菜。

原来,威宁当地有将近40家合作社,但都是靠农民望天收。市场好有收益,市场不好就滞销在田间地头。“我们提供的很多品种,都是江南市场可以全年实现订单回收的。”李滨说,贵州江楠公司建起了一条从育苗、种植、加工到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从育苗开始,公司就根据全国蔬菜交易平台反馈的市场需求信息,调节培育蔬菜种苗类型及数量,防止盲目种植,降低市场风险。结合先进的结算科技和全国第一的交易量,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效协助农产品种植基地制定生产目标。

老三样换新品种,乌蒙深处交上了一份多彩而丰收的“金秋答卷”。千年沉寂的土地开始翻新。

怎么种?

从凭经验到标准化

扯平,盖上地膜。测量间距,打孔。

威宁县哲觉镇发财村的村民陆梓皜中专毕业后就回家务农,和父亲相依为命。今年9月,他忙完家里的秋收后来到合作社,从平整土地到盖膜施底肥一样一样学。

“每次种植前都要先除草,种植距离都有讲究,盖地膜也很讲究。西兰花的间隔要保持40厘米。”陆梓皜发现,合作社的种植方法和自己从小到大见到的都不一样。“农村有膜就盖,没有就算了。”他说,以前的种植很随意,全靠代代相传的经验,也不知道科学不科学。

除了种植方法,不一样的还有菜苗。“以前我们的苗很细很小,栽下去虫子和鸟会吃一部分。”因为菜苗成活率不高,一度让陆梓皜非常头痛。如今,大小均匀的菜苗,都带有营养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成活率大大提高。

菜苗正是来自于贵州江楠公司在威宁县建设的多品类农产品产业核心种植示范基地。“我们的菜苗都是无菌培育的,出去的时候都保障无病无菌。从种地到用药用肥,我们还要进行现场培训或书面技术指导。”李滨说,每个月都会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平时根据合作社的反馈意见也会随时到现场指导。

育苗中心主管严天飞就经常下到田间地头。9月底的一天,严天飞接到了草海镇中海村种植白菜合作社的电话,初步判断是大根病。“白菜的根大面积腐烂,如果天气阴雨就看不出来。大太阳,全部萎荫下去,软塌塌的。”严天飞当天就赶到现场,拔苗、放大镜实地观看,最后诊断为根腐病。

“大根病和根腐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不一样。”严天飞说,如果诊断错了,耽误治疗期,就会造成大面积减产。

事实上,除了病虫害的防治,从种子培育到施肥打药都讲究技术和标准。“苗期的管理是随便,没有对病虫害进行预防。”陆梓皜以往都是用自己上一年的种子培育菜苗,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十。既增加成本投入,还可能造成减产。

除了提供菜苗服务,贵州江楠公司还在威宁县的小海镇、双龙镇、观风海镇等处建设多品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贵州江楠蔬菜核心示范农业园区”。通过先进的农产品技术、高效的设备和管理方法,结合广州江南市场多年累积的经验和资源,协助调整当地蔬菜种植结构,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和种植技术,将带动周边乡镇10万亩以上蔬菜种植订单农业的发展。

“一亩地栽3000多棵,一棵平均就1斤,一亩地产量就有1.5吨。去年有人一吨的价格有八九千,今年一吨也有五六千。”陆梓皜算了一笔账,他决定学会之后自己回家种植蔬菜。

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式销售。凭经验种植的农户,正在经历着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怎么卖?

告别滞销产品更俏

车行在县道上,不时会遇到背着背篓的农民弯着腰往前走。陆梓皜还记得,以前每到暑假,他也会帮父亲背背篓。

“走路一个多小时才到集市,一次最多背100多斤。”他说,那时候虽然辛苦,有时候一天卖不了多少,一年的收入也不多。“如今菜都是每天发出去,根本不愁卖。”

用全产业链思维发展产业,这是广州的企业带给大山深处的农民最大的改变。客商装满一车的货,直接运往位于威宁县五里岗街道的全产业链蔬菜物流园。

从2019年11月20日物流园开工,今年8月份物流园(一期)首开区投入运营,江楠集团创造了广州龙头企业的速度。一期60间冷库面积达4万平方米,日处理量达5000吨以上。日产120吨冰的制冰车间等配套设施同步投入使用。

走进物流园,一名8岁的小男孩带着与手掌大小极不匹配的橡胶手套,围在一个操作台前。他从齐胸高的菜框里取出一颗西兰花,摘去根茎部残败的叶子后,递给操作流水线下一环节的母亲陈女士。接过接过儿子处理的“半成品”,陈女士再用刀子削平多余的菜茎。这样,一颗棱角分明、品相端正的西兰花就处理完毕了。

“把两个小点的孩子带在身边,边做工边照看。”陈女士一家有三个子女,家里卧病在床的老人需要照料。生活的负担几乎全压在了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女性肩头。在这座物流园,她每工作一天可以挣100元。

“目前已经入驻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全部建成后档口达1000个。”李滨透露,将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6000农户积极生产。

对面,跌宕起伏的青黛色山峦腹地,机械轰鸣、土石遍布,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江楠农业集团董事长叶灿江介绍,现代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园集交易、加工、冷链物流、大数据功能于一体,规划用地面积1465亩,总投资25亿多元。该项目完全投运后,将带动周边40万亩以上订单农业发展,直接带动500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辐射人口20000人以上,同时也将带动周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市场是蔬菜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物流园的建成,把市场建在了家门口,有效地把市场和产业基地连在一起,进一步打通了产销对接。

每日,泛着草香的西兰花和大白菜被运送到这里。工人们将其加工处理后装车分发到五湖四海。经过1300公里的长途跋涉,来自大山深处的蔬菜一天后出现在了江南市场的摊位上。“纯天然,品质高,口感好,”广州市民和批发商的点赞在江南市场口口相传。

以贵州江楠公司为示范带动,威宁县在大力改善产业路、喷灌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引进开心农业等13家龙头企业参与蔬菜产业发展。

产业花开幸福来,群众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在蔬菜基地建设成功经验启发下,威宁县的马铃薯、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更猛、产业选择更加精准。

天气晴好,农耕机器在雪山镇的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伴着轰鸣声,一排排“金蛋蛋”在机具分离筛的推动下滚滚而出,布满田垄。村民们紧随其后,快速将马铃薯分拣、装袋。

“今年全镇种植了将近17万亩马铃薯,平均亩产能达到5000斤。”雪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岿望着漫山遍野长出来的土豆欣喜说道,现在的马铃薯不仅产量高,还在广州的帮扶下不断完善马铃薯配套产业服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技术水平低、资金短缺以及卖薯难等问题。

如今的雪山镇,曾今在当地流传着的民歌“耕田种地有新招,春来洋芋满山腰,洋芋结果还掉债,全家老小过逍遥”的情景已变成了现实。

盘活资源、突出特色,瞄准市场、精准发力,在黔西北大地上,一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正在上演。

新闻推荐

再提3员小将入一线队 恒大加速队伍年轻化建设

恒大主帅卡纳瓦罗观看小球员比赛新华网广州10月13日电广州恒大即将出征中超第二阶段(争冠组)比赛。就在前一天,恒大...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