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创”焕发城市新活力
珠江观潮
如今,“村村点火”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逐步淡出历史,崭新的村域经济模式正在广州兴起。日前,广州城市更新“1+1+N”政策文件正式印发。借助“村改创”,城市增加了产业空间供给,优化了产业结构,一批“职住平衡”样本逐渐成形。曾经的“散乱污”场所不见了,高新产业载体破土而出,新的网红“打卡”点应运而生。
在存量规划时代,为什么“村改创”能够叫好又叫座?首先,“村改创”把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孵化器众创空间,成功抓住了产业核心。统计显示,全市2705个村级工业园总面积约131.62平方公里,用地面积约占全市现状工业用地面积的30%,产值却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0%,税收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总税收的6%。可见,低效存量用地的存续,制约着广州的可持续发展。而要盘活宝贵的存量资源,就要改变单纯依赖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强化产业导入,聚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天河区棠下街为例,智汇PARK园区的原址曾聚集着以印刷、电子、纸品包装和服装生产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存在资源消耗多、安全性差、环境污染、产值低等问题。经改造,这里以互联网、金融等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成为低密度、高绿化、高舒适度的城市空间。
众所周知,就业和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功能。当村域经济从单纯的生产型向复合型转变,当产城融合满足了“新市民”和低收入人群居住需求,城市的人才需求和发展活力便充分释放了出来。可见,“村改创”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释放了人才需求。钟德俊作为广州市怡祥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就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这一过程。现在,棠下街的企业员工结构发生了明显转变,科技型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等群体正在成为主体。
最后,“村改创”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一直以来,人口疏解是大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受配套服务、市场调节等因素的制约,在人口向城市外围疏解的同时,中心城区的就业规模仍会不断增长。实践证明,凭借“村改创”,引导优质就业岗位向中心城区以外疏解,能够优化固有通勤出行模式,根治进出城市中心的拥堵顽疾。现在,不但“办公就在公园里”已变为现实,而且“家门口工作生活”都不再是梦想。伴随“村改创”的深入实践,城市更新中的“权责利”配置更加合理成熟,空间资源日益趋向于最佳配置,城市治理便会随之更加开放包容。
(杨博)
新闻推荐
天河区石牌街居民林少群荣获“广州好人”称号退休党员关爱老人逆行抗疫
林少群(右)在志愿服务中看望老人。7年,志愿服务4000多小时,被多个志愿者组织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这是一位42年党龄的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