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落幕 广州黄埔 纳米“破壁”:基础科研迈向产业前沿

南方日报 2020-09-28 06:59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点赞黄埔区的纳米创新链布局。刘力勤摄

戴上黑色的MR眼镜,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一片“梦中地”:唯美的景致与林立的高楼重叠在一起。这款让人从现实“穿越”到虚拟未来的设备,需有纳米材料的助力。摘下MR眼镜,一旁展示台上还放置着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纳米光电器件、高性能纳米晶磁芯……

9月27日,在黄埔区、广州高新区举办的中国纳米科技领域最高创新赛事——第六届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各种纳米技术及应用令人眼前一亮。经过角逐,广州金磁海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来自黄埔区的纳米光学器件项目组团队,分别摘得创新企业组和未来企业组桂冠。

“从大赛涌现出的要素可以看到,黄埔区纳米产业的光明前景。”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说。大赛中,一批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纳米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展露锋芒。赵宇亮认为,这与黄埔区致力于促进纳米领域原始创新、加快纳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初衷相契合。

赛事看黄埔

科研成果“变身”创业资本

本次“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高新区管委会指导,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广纳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同主办,纳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支持。

大赛旨在带动和发掘一批在技术基础、团队构成、市场前景等方面,具有潜力的纳米科技创新创业团队,为纳米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自4月报名启动以来,大赛受到了众多纳米科技领域创业者的关注,吸引了来自北京、长三角、珠三角、西部、湖北、安徽6个分赛区逾200个参赛项目,涉及纳米器件、纳米制造、纳米健康与环境等纳米领域热点板块。

赛事中,纷繁的创新成果展现了纳米领域技术驱动、理想牵引、理性布局的“硬科技”创业特色。经过分赛区初赛、决赛等环节,29个优秀参赛项目脱颖而出入围总决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方面已有很大的进步,一些领域走在国际前沿,积累了大量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部分还停留在论文、专利上,没有被转化成真正的技术和产品。”主办方负责人、广纳院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说。

当前,如何加强纳米科研成果的应用,被认为是中国纳米科技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赵宇亮指出:“我们需要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让产业界更多地加入到基础研究中来。”

助力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也是举办此次大赛的目的之一。通过项目参赛培训、路演展示、资源匹配等手段,大赛实现了人才、技术与产业、资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优势直接转化为创业资源、发展动力,促进纳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我国纳米科技产业发展。

大赛除了评出未来企业组和创新企业组一、二、三等奖外,还根据参赛项目的技术、价值、商业运作等方面的优异表现,各组分别评出“技术领先”“投资价值”“商业模式”专项奖。

应用在黄埔

产业“大厦”起于精细纳米

本届大赛同步举办全国纳米科技大讲堂,高松、成会明、谢毅三位院士分别就“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着力培养产业领袖”“石墨烯及二维材料:制备与应用”“热场下二维材料表界面行为规律与智能无机热防护”等主题作专题演讲。

大赛主会场内,与会嘉宾获赠了一款小礼物——“新一代黑科技口罩”。这款口罩外层采用专利纳米着色抗菌技术,绿色印染偏光效果,使得整个口罩看起来像是一个坚不可破的“金属罩”。其夹层运用了高科技纳米过滤技术,属于非静电熔喷布,因而不惧水洗和潮湿环境。再结合其外层的纳米膜层,这款口罩经受100次以上水洗,仍能保持一定的抗菌效果。

研制该口罩的企业——广东广纳诺菲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于黄埔区、广州高新区。而这只是纳米技术在黄埔实现应用场景的“冰山一角”。

今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际,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与生产迫在眉睫。当时,广纳院的广纳信捷医疗与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攻关,迅速研制出了新型冠状病毒常温快速检测试剂盒,其各项指标均满足临床应用要求,最快30分钟即可出检测结果。

“5G通信相关的智能传感、新能源相关的动力电池防火材料、智慧医疗相关的快速诊断技术产品,都有在黄埔落地的项目。”赵宇亮介绍:“我们目前共有21个产业项目在黄埔区推进。”

纳米科技是多领域交叉学科,与广州布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具有高度融合性。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包括微纳器件设计加工、敏感材料,这些都离不开纳米技术的应用。

当前,黄埔区、广州高新区锚定“创新”航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推动更多“从1到100”的成果产业化。

落地选黄埔

创新生态造就全链协调发展

“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中国纳米科技领域的最高赛事,迄今已成功举办至第六届。今年起,大赛总决赛落户黄埔区、广州高新区。2021年起,“纳米之星”大赛将纳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专业赛,这将是继医药行业总决赛后,广州高新区承办的又一项全国性创新创业赛事。

近年来,该区对标全球顶尖研究中心,在广州科学城组建“黄埔实验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创新体系战略力量的“科技黄埔军校”,提升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作为黄埔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分,广纳院于2019年12月挂牌成立。广纳院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广州高新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定位于国际一流的纳米科技转化基地,旨在打造完整的1—9级科技创新链,形成创新链上中下游的同步协调发展机制。

坐落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中国纳米谷”是该区重点打造的纳米产业集聚区,按照“一区四园一中心”模式分期建设,包括纳米制造与智能技术产业园、纳米医疗与健康技术产业园、纳米能源与环境技术产业园、精准纳米技术与超材料产业园。

为促进纳米产业布局,吸引人才落户,黄埔区、广州高新区专门出台《促进纳米产业发展办法》(下称“纳米10条”),覆盖研发平台奖励、融资扶持奖励、重大项目奖励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支持纳米科技领域的人才、项目、企业到黄埔来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黄埔区聚集了众多的顶级科研院所,可以相互交流,具有很好的研发基础。同时对高科技技术支持的政策力度大且务实,"纳米10条"规定的相关奖励和扶持政策,我们正在努力争取。”总决赛参赛团队纳米光学器件项目组负责人李晓军说。

接下来,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业政策,做深做实创业服务,以更积极、开放、有效的方式聚才引才,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对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

黄埔“工匠型”平台

将弥补创新链缺口

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都需要由纳米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来支撑其发展。面对迈向未来的纳米产业,需要如何做好发展规划?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广纳院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表达了他的观点。

问:纳米产业作为一个高科技含量的领域,其创新创业可分为几个阶段?

赵宇亮:科技创新链条可分为9级:1—3级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完成;6—9级是产品和市场,企业是操作的中坚力量。中间的4—6级则是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

以往,我国负责中间环节——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主体,常常是三、五个研发人员。他们作为科研成果的拥有者,无法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所以我们希望填补中间这段空白,架起基础研究和产业之间的桥梁。

问:黄埔区如何助力纳米产业打破瓶颈,实现进一步发展?

赵宇亮:当前,位于黄埔区的广纳院,正在打造一支规模达两千人、具有专业水准的工程师队伍,专职做纳米科技的转移转化,弥补创新链4—6级这段转移转化的缺口。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把国内有志于做转移转化的工程师聚集起来,形成“工匠型”队伍。这样,中科院、北大清华等高校院所的研究成果,就能通过专业队伍变成产品,进而甚至改变产业。

问:您对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中国纳米谷”有何期待?

赵宇亮:“中国纳米谷”是全国在建的最大的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那里可以汇聚全国的科技、产业力量,把它打造成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源头地。

通过引进中科院和高校顶尖团队,培育、孵化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中国纳米谷”将引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我国纳米科技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研发再到产业转移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形成纳米科技产业集聚区和辐射效应圈。

撰文:李鹏程张成吴冲刘春艳

新闻推荐

新世界·凯粤湾【盛璟】二期景观王牌实景板房开放,引千人热品热捧国庆置业首看中心城区 广州西翼CBD成熟品质大盘

新世界·凯粤湾是中心四区在售难得的一线临江教育大盘利好频频,新世界·凯粤湾持续热捧专题预售证号:穗房预(网)字第...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