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香港“90后”女孩 在贵州毕节贫困乡建花卉种植基地,覆盖贫困人口近3000人,带动增收400多万元
梁安莉乘基地员工周巧的摩托车前往鲜花基地大棚。
南方日报记者石磊吴伟洪摄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铁匠苗族乡中井村,一个个白色塑料大棚内,名为安娜贝拉的绣球花纵情绽放。这6万多朵绣球已名花有主,买花的澳大利亚客户还打算追订明年的花材。
这片花海,承载着“90后”香港女孩梁安莉的创业梦,也承载着铁匠乡中井村的脱贫致富梦。
赫章县是全国深度贫困县,铁匠乡又是赫章县的极贫乡之一。在广东省第一扶贫工作组牵线搭桥下,梁安莉把扶贫与创业两颗“种子”埋在了这里。
两年来,她每月都会到村里住上10多天,和村民一起生活、工作,风雨无阻。如今,花卉育种育苗种植基地的大棚从100个增加到400个,覆盖贫困户600多户、近3000人,带动农户增收超400万元。
“山区脱贫致富是我的创业梦”
2017年,梁安莉第一次踏上贵州省赫章县韭菜坪时,便对这里一见钟情:百里花海、绵延山脉、崭新公路,“像是世外桃源一样”。
然而,在这“世外桃源”里,不少人还过着苦日子。赫章县地处乌蒙山,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只能靠外出务工赚钱。“太可惜了。”从小立志当商人的梁安莉决定,要和母亲一起加入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队伍中。
“我家人非常爱国。这次,母亲也全力支持我来贵州帮扶,为祖国出力。”梁安莉回忆,通过广东省第一扶贫工作组、对口帮扶赫章县的广州市番禺区政府的牵线搭桥,一年间,她与专业团队走遍了赫章县十几个乡镇。
在铁匠乡中井村,贫困户周巧触动了梁安莉的心。梁安莉认识周巧时,与自己同龄的周巧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周巧初中没毕业就嫁到了同是贫困村的中井村,辛苦种田却仅够一家温饱。周巧不甘心,外出务工挣了些钱,却因要照顾老人小孩不得不回村。
“周巧和我年纪差不多,不是不聪明、不努力,只是没机会。”梁安莉很痛心,“她说不希望孩子以后像她,一辈子只能在山里。我当时就想,要为她这样的年轻人做点事。”
认真考察铁匠乡后,梁安莉发现这里海拔高、温差大、无污染,气候条件适宜鲜花培育,发展花卉产业或许能成为扶贫突破口。
2018年5月,梁安莉和母亲出资成立的广州港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港华公司”)与赫章县签订投资协议,6月便着手投资建设云海花田田园综合体和花卉育种育苗种植基地。“山区的脱贫致富梦,也是我的创业梦。”梁安莉说。
要耐心让村民接受新事物
创业之初,梁安莉的一腔热血被现实泼了冷水。港华公司的员工多是广东人,在贵州语言不通、气候环境不适应、饮食差异大。但更大的沮丧来自村民的不理解——
“种花除了好看还有什么用?卖不掉还不能吃。”
“我种地这么多年了,还需要你们教怎么种吗?”
“以前好多外来公司都跑路了,工钱打水漂,你们也是这样吧?”
梁安莉苦笑,环境上的困难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村民对新产业、新技术的质疑和抵触却需要耐心改变。
这时,周巧顶住家庭压力,与其他几人一起,第一批报名到花卉育种育苗种植基地工作。上岗后,周巧勤奋好学,不到一个月便从临时工转为固定岗位管理人员,月收入从2100元增加到4000元。周巧家人的态度也慢慢转变,不仅丈夫在基地工作,如今连她的公婆也来做临时工,全家月入过万,还盖起了两层小洋房。
“我做的事是有意义的。”看着周巧一家的变化,梁安莉更坚定了做好扶贫工作的决心。
一次又一次,她带着专家团队耐心向村民讲解:薰衣草可以用来提炼精油、制成香包,高原雪菊可以用来制作菊花茶,用镊子种花是为了提高花苗成活率……有的村民看不到短期回报,想放弃种植,梁安莉便采用计件工资的办法,并及时发放务工费用,提高村民积极性。
梁安莉每个月都要来花卉基地,她不仅关心鲜花的生长,还带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技术专家,给当地村民上课培训。辛勤耕耘终于换来小丰收,村民们心安了。
如今,花卉育种育苗基地已成功试种白扇菊、橄榄绿等30多个菊花品种,还从国外引进了芝樱、欧石竹、安娜贝拉绣球、薰衣草等高附加值花卉种苗。
“扶贫产品也可以高品质”
扶贫基础打下了,怎样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家乡的美?
能“造血”、可持续的产业是关键。梁安莉认为,花卉产业不能“靠天吃饭”,必须丰富花卉产品,做强深加工环节,延长产业链,才能增强扶贫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2019年底,尽管部分专家不看好,但梁安莉仍坚持引进安娜贝拉绣球,“绣球是常见的永生花花材,加工后既美观又方便保存,国外卖得很好,附加值很高。”
没想到,这个决定解了今年的燃眉之急。今年以来,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一度打乱了花卉基地的发展步伐,但凭借安娜贝拉绣球等新品种,梁安莉很快找到了新商机。目前,澳大利亚客户已经预订了花卉基地全年的绣球花,还计划预订明年的花材。
“扶贫产品完全可以是高端、高品质、高价值的产品。”梁安莉很有信心,用永生花、精油、香包、花茶等更丰富的深加工产品,改变人们对扶贫产品质量不高的刻板印象。
不仅如此,梁安莉和团队还全力培养中井村当地技术管理员,激发当地村民发展鲜花和花卉深加工产业的积极性。
“要继续提高附加值,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下一步,梁安莉计划在完善花卉深加工环节的基础上,探索建设集农业种植加工、花海旅游观光、休闲康养度假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
做好桥梁连接更多港澳青年
从湾区到山区,跨越千里的扶贫之路上,梁安莉看到了更多人的坚守。
“以前觉得扶贫就是做公益,朋友间会开玩笑说"你也帮扶一下我"。但现在如果还有朋友这样开玩笑,我会很严肃地告诉他们,扶贫很重要、很有意义。”从不了解到好奇,从感兴趣到全身心投入,梁安莉的心态也在变化。
在赫章县的两年,梁安莉亲眼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如何层层接力,修公路、建新房、兴产业、强教育,如何让贫困户吃饱穿暖,如何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梁安莉希望更多香港青年能有机会像她一样来内地看看,像许多青年扶贫干部一样为祖国发展出力。
为吸引更多港澳青年了解和参与扶贫,梁安莉和团队又牵头建立粤港澳青年援黔创业基地。
“我想做好这座桥梁,让更多港澳青年真正了解祖国,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梁安莉期待着。
■对话
融入祖国发展港澳青年大有可为
南方日报: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来内地参与扶贫?
梁安莉:我的家人很爱国,妈妈在广州有公司,小时候会随她往返内地和香港。高中毕业后到美国读书,认识了很多内地的年轻人,听他们说内地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朋友来自五湖四海,放假时和他们一起去内地不同城市旅游,对内地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对国家的感情也更深。
我很幸运,能一直看到祖国的发展和强大,我希望更多港澳青少年可以主动来认识祖国。这两年我到贵州扶贫,帮助建立粤港澳青年援黔创业基地,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历,让更多港澳同事、朋友了解内地,了解国家正在为老百姓做的事。
南方日报:你认为港澳青年该怎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梁安莉:融入国家发展,港澳青年大有可为。现在国家安全稳定、经济发展快、市场潜力大、商机多,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样的环境。内地市场比香港大得多,创新能力、创业机会也更多,年轻人在这里能获得更多渠道、更多资源,甚至还有更宽容的“试错”环境。
而且内地创新创业所需的配套设施、配套政策也更完善,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一小时生活圈”已成为可能,不同城市和园区都对香港青年创业有很多针对性政策支持。
南方日报:在扶贫过程中,你怎样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帮助贵州山区?
梁安莉: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接轨国际的优势很明显。我们在贵州的鲜花种出来后,要靠广州公司的渠道牵线搭桥,对接更多国外客户;广州团队对全球花卉产业和市场的关注更敏锐及时,为贵州基地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提供了许多国际前沿的信息。
●南方日报记者陈晓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杜娟)近日,番禺区亚运大道跨砺江河大桥工程进行环评公示,为消除交通瓶颈、缓解亚运大道及周边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