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解决“水浸街”,加油!
据日前召开的广州市防暴雨内涝工作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透露,经过两年多建设,广州的珠江堤防防洪(潮)能力,已达防御200年一遇洪水标准。几乎每年暴雨期间,总会出现“水浸街”。对此,广州将努力提升“水浸街”防治能力,争取2025年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水浸街”是大民生,每到暴雨季节,水漫大街小巷,市民十分头疼,政府同样牵挂。经过多年治理,这一现象有所好转,近年来已较少出现大面积城市内涝现象。今年暴雨来得特别猛,多年不见的“水浸街”又在个别地方出现,说明隐患并没有完全排除。有关部门作出承诺,争取5年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值得期待。不过,承诺容易践诺难,城市内涝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交织的复杂难题。
“落雨大,水浸街”,一首家喻户晓的童谣说明,“水浸街”历史由来已久。水网密布的城市,存在先天性的地貌劣势,一些高程低于安全水位的地区,遇上强降雨和珠江高潮位,雨水不但排不出去,还会出现江水倒灌,内涝便不可避免。地理原因之外,人为因素又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城市硬底化、湖泊功能退化、河涌河面变窄、河道淤泥堆积、管网设施落后等,都是加剧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
以湖泊为例,原本具有蓄水能力的流花湖、东山湖等人工湖,近年来为保持景观水位和调节合流制排水带来的污染,更多作为景观湖而不是蓄水湖使用,使湖泊在暴雨期间集蓄雨水的能力下降。海珠湖就不一样了,它拥有独立的水网系统,可对周边的河涌起到补水的作用,同时具有雨洪调蓄、引水、生态、湿地等功能,这才是原生态湖泊应有的样子。
5年时间,说短不短,但对于根治城市内涝来说,却是任务艰巨,非得加把劲不可。解决“水浸街”,治标并不难,比如在暴雨期间加大路面巡查,及时清淤排水,在一些内涝“黑点”加大抽水泵的功率等,但要治本,则必须釜底抽薪,针对城市内涝深层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比如海绵城市建设。
《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终极目标是,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将这一目标分解下来,有许多海绵公园和人工湿地要建,大量城市管网要改造,大批雨污分流设施要建设……任务量还是相当大的,必须要脚踏实地,一件一件做实做好,才能保障治理目标如期实现。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一流治理要用一流标准。从一个个细节着手,把一座城市治理好,自能托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
(练洪洋)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