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影院的那张电影票你还了吗?

广州日报 2020-08-30 03:56

观众在影院观影。观众在影院观影。复影季,影院回归,不少电影重新定档上映,还有些旧电影,让不少市民呼朋唤友一起去看。有些观众只是单纯想看一部电影,弥补疫情期间无大片可看的寂寞。有些则是想重温童年的一个梦,有些电影年少时看过就再也忘不了。有些人曾错过某部精彩的电影,现在想弥补这个缺憾。有些人则对复影季并不热衷,手握全平台会员,想看哪部看哪部,口头欠电影院的那张电影票一直还不上……关于复影季,小编有话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倩薇、嵇沈玲、赵亦平、吴绍锋、吴子良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栏目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腾、张宇

小编碎碎念

有影院才有电影

赵亦平:电影爱好者,不标准宅男,最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影院行。

7月20日,广州电影院复业的第一天,由于广州大部分影院在第一周都没有开业,珠江新城附近赶头天开业的影院不足3家。我从海珠跑到位于天河岗顶的影院看了疫情暴发以来的第一部电影《过昭关》。7个月未进影院,再加上银幕上这个动人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自己的家乡,两股情绪交汇在一处,一时间情难自已。好在那天广州的观众都很捧场,即便像《过昭关》这个冷门低成本影片,放映厅内的座位也坐了七七八八(在一半座位都不卖票的情况下)。散场以后,我赶紧在朋友圈晒了票根,炫耀自己喝上了这杯“七月陈酿”的第一口。

哪怕在餐厅堂食都开放了有一段时间了,影院的开放为何姗姗来迟?有人说是因为看电影不是刚需,不看电影大家照样过活;有人说网上看视频不好吗?在影院坐着也是两小时,在家刷短视频也是两小时,说不定还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电影真的会被网络电影、短视频所替代么?当然不会。电影这诞生接近150年的艺术形式在经历了电视、网络的冲击后仍然没有势弱,在疫情暴发前中国每年都会诞生电影票房的新纪录。但是影院的消亡,却可能导致电影的消亡。在我看来,电影是一种用近两个小时呈现一个故事的艺术形式,在这两个小时里,编剧、导演、演员用表演、对白和画面等形式讲述了一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和现实不同的世界。有人会说,这样的事情,电视剧、网络剧也办得到啊。而正是有了影院,有了大银幕放映这样的形式,这种两小时的艺术形式才能被称为“电影”。有一天影院没有了,网络上那种两小时时长的视频,可能会叫做“长视频”或者别的什么名字。但到那时,从业者们就不会再愿意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制作这样的“长视频”了,去拍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岂不是更赚钱?去拍一个几十秒的小视频岂不是更容易积攒人气?

所以说,有影院,才有电影。近日,看到电影《八佰》《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上映不到一周就纷纷“破亿”,真是喜事,哪怕疫情还未结束,知道还有那么多同好愿意去看电影,真好!

重映电影给了我们“考古”经典的机会

吴绍锋:95后报纸编辑,电影爱好者,尤爱老电影,最迷宫崎骏。

影院复工后,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哈利波特之魔法石》。几乎没有犹豫,我选择了最好的影院最好的配置。观影厅中人和人被安全地隔开,但观影热情却未受影响。哈利初入霍格沃茨城堡,所有人同时发出惊叹。出影厅时旁边一位大哥谈笑道:“上次看是十来年前,感觉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比起新上映的片子,重映的电影总是更吸引我一些。最浅显地说,重映电影给了我们“考古”经典的机会。比如《阿飞正传》重映时,在大银幕上,我才真正领略到上个世纪王家卫眼中那批香港演员的绝代风华。那时候的张国荣潇洒不羁,张曼玉也是年轻貌美,演起武则天的刘嘉玲粤语还不太灵光,甚至还有些婴儿肥。这实在是太有趣不过的体验。

另一方面,看重映影片多少能满足儿时缺憾,甚至有延伸儿时好奇心的成分在。小时候看电影,更多看的是电视机里似懂不懂的画面,会留下很多疑问。如今阅历跟着年岁渐长,在《岁月神偷》跟着金鱼缸入河入海,才慢慢理解那种岁月似水不回头的惆怅,看懂了《千与千寻》在奇幻旅程背后,小女孩的成长和变化,也明白了《大话西游》搞笑皮囊里难赋的错过和成全。

小时候看“热闹”的电视画面,现在品大银幕的故事,产生了某种可贵的连接,碰撞出了令人惊喜的收获,变得鲜活起来,这也有些“朝花夕拾”的意味。与其说看重映电影是一种致敬,更不如说是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在那块大银幕上,你看得懂的,产生共情的,都是自己的人生。而从心理学上说,童年未完成的愿望会成为某种潜在的渴望,影响人生的完整性。如此说来,我需要补的票,或许都是温故而知新的人生功课。

看电影成了眼前唯一需要专注的事

嵇沈玲:人间弹幕机,观影强迫症,一进电影院就失联的“村通网”青年。

去年末,出于对任素汐的偏爱,两度去电影院给《半个喜剧》贡献票房,每次开场前,各路贺岁电影的预告片争相播放,还在为如何安排时间头疼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影院会先一步关上了大门。此后,各大视频APP成了我的好朋友,宅家煲剧是“沙发土豆”的最佳休闲方式。就这么从冬天看到了夏天,终于等来了电影院的“春天”。

7月20日,全国电影院正式复工,家附近的电影院亮起了灯。回到阔别已久的放映厅,我的第一部电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2014年上映的电影再度登上2020年的大银幕,戏里戏外皆有穿越之感。50%的上座率让观影变得格外清爽,左边不会再有人窃窃私语,右边也不会飘来食物的香味,不必回头用眼神抗议爱踢凳子的观影者,也不用担心前方坐了个大个子全程正襟危坐。当一切干扰都被排除,看电影就成了眼前唯一需要专注的事。

如此心无旁骛两小时,这在时间、注意力、营销都已“碎片化”的时代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很快,我便下意识地看表,在脑中估算进度条的长短,紧接着,一股困意排山倒海地袭来,在经历了十来分钟的“小鸡啄米”后,叫醒我的不是电影,而是“冰雪大世界”般寒冷的温度,疫情期间毛毯恕不租借,一身短打的我一头栽进了“冰窟窿”里。此时此刻,在家中看投影的种种毛病暴露无遗,方知坏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比古人走蜀道还难。所幸电影后半段高潮迭起,注意力被完全转移,待我全情投入后,以上皆浮云。

走出电影院已临近傍晚,街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我还在回味影片的最后一幕。在我看来,放映厅就是一个神奇的盒子,你走进去,就能以旁观者的身份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一张电影票的价钱,一顿火锅的时间,就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体验无限种可能,不过,前提是,要有好电影。

我收获了“酣畅淋漓的孤独感”

吴子良:快乐的观察者,白日梦想家,热爱街头巷尾和星辰大海的90后。

影院回归,当我坐在影厅的座位上,再次经历顶灯关闭、荧幕亮起的观影开场,看着那些往日熟悉的片头重回荧幕,感受着幽暗空间的微尘在放映机的光柱中跳动,我的眼眶竟有点湿润。

我选择《星际穿越》来跟影院“重逢”。作为一个科幻迷,当年我因为种种原因跟这部经典之作错过了,幸好它能重映,弥补了我的遗憾。影片的优点无需多言,华丽奇幻的宇宙视觉,严谨认真的科学设定,震撼的音乐音效……这些内容在各大影评平台上都已有太多的评价。我更想谈论的是它所营造出来的“孤独感”,在这个“后疫情”时期的复影季,在影厅与这部电影共度三小时后,我收获了“酣畅淋漓的孤独感”。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网上学习办公、文娱活动暂停……人际间的关系拉远了,往日的热闹消散了,难免让人心生孤独。而在看《星际穿越》时,坐在偌大的影厅里,与同厅观众相隔甚远,现实里的孤独惯性也让我的观影感受更加深刻:我的心随着寻找新家园的飞行器航行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穿越虫洞,升降于星系间,在维度里浮沉,再跌落到黑洞里……在宇宙的尺度下,光年的距离、漫长的通信以及相对论下的时间变幻,都将孤独感无限放大了。在影片最后,主角搭上飞船,再次驶向寻找同时代伙伴的星际旅程,这样的结局是种更寂寥的孤独。

孤独感是优秀的未来向科幻作品的迷人之处,“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感受到了——以自身的有限对抗时空万物的无限——的无奈与痛苦”,古今中外的人类孤独感大抵相通,未来想必也不例外。

疫情期间的孤独跟这种面对宇宙的孤独相比,量级虽不同,却也有相似之处,现实与影像重叠,环境与思维交织,更让人深有感触。正如宇宙航行中也会遇到温暖的恒星、舒适的行星,2020年的这场疫情虽然来势汹汹,这一路也有许多让人看到希望的节点,比如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方舱关门,再比如现在的影院复映。辩证地看,矛盾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就像电影开场,周围都暗了下来,但在黑暗中我们看到了光;疫情无情,但在战“疫”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人性的闪耀。而“孤独”也是这样。宇宙主题的科幻电影因其庞大的主题而显得孤独而寂寥,甚至会使人短暂迷茫,但这种孤独感却刺激着人关注到自身的渺小,从而渴望思考、学习、改变,以期提升自己,人类也正是在这样一轮轮的孤独中奋发成长、飞向太空。

我想去电影院但我晕3D

梁倩薇:心理专栏作者,在情感世界中陪你同行。

电影院复映至今,我还没有对票房做出过任何贡献。不是我对片子有什么意见,而是对于我来说,在电影院看片总会陷入两难:要不太过投入,要不难以投入,总不如在家里舒服。

所谓“太过投入”,是指我的“3D眩晕症”。对于一般人来说,3D越好,电影就越炫;但对于我来说,3D越好,脑子就越眩——是的,你没看错,就是眩晕的眩。所以,这次复映季“杀”进来的《哈利波特》,虽然是我过去10年反复刷的好片子,但听说这次它被3D化,我就灰心地不想理它了。

3D眩晕的毛病,说来还是从《阿凡达》开始的。那会儿,我和很多人一样从来没看过3D电影。于是第一次买票就兴冲冲去抢了个IMAX。结果看到一半后悔了:胃不舒服,隐隐犯恶心。而且还像喝酒一样,前劲还能忍受,后劲慢慢上头:杰克第一次跳下悬崖时,我还能跟随大家吱哇乱叫;等杰克成长为魅影骑士再次飞下悬崖时,我已经瘫在椅子上迷迷糊糊等散场了。

后来,我看新闻才知道这叫“3D眩晕症”,一部分人会有。因为3D电影总是虚焦实焦频繁切换,容易导致观影者用眼过度,而且3D感越强,看起来越投入,用眼就越容易过度。于是,那些敏感一点的人,比如我,就会看到一半发懵。

在影院经历了几次眩晕之后,我对3D电影就冷静了许多。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院还是有不少优秀的2D片子,像这次复映的《小妇人》和《盗梦空间》,据说都有不错的口碑,很值得一看。无奈,对于我来说,电影院的人还是太多,隐私还是太少了。我看得生气不能吐槽,看得高兴也不好手舞足蹈——失去了这些外在表达,投入感就少了几分,看完以后也没那么过瘾吧。

所以,这次复映季开始,我一直磨磨蹭蹭没有去电影院,反而充好了全平台会员,窝在家里看投影。一会儿躺成个一字,一会儿躺成个人字,心里想着:生活真美好……

新闻推荐

一线教师如何看待惩戒的“量”和“度”?

纵深《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即将施行,一线教师、教育专家、家长如何看待教育惩戒权?惩戒权使用的“量”和“度”如何把握?记...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