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安全事故频发 安全教育如何才能入脑入心?

信息时报 2020-08-30 01:07

根据《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在1至14岁的青少年儿童中,伤害死亡的前几大原因分别为:溺水(50%)、交通(30%)、中毒(13%);在15至19岁中,交通(53%)、溺水(23%)、跌落(8%)。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儿童遭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意外伤害,约占中国儿童总数的10%。

即使学校每学期都开展安全教育课堂,暑假期间,每年仍有不少安全事故发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才能更有效的避免这些事故发生呢?

专题文字 信息时报记者 卫静雯

本期特邀嘉宾:黎启韶,中小学一级教师,北山小学副校长,广东省教育技术课题申报区级评委组专家、广州市教师资格考核面试官、海珠区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海珠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创建视导组成员。疫情期间,在校牵头组织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形成了集“资源展示”、“心理调查及辅导”、“教学监测”等功能,实现了在线学习“资源汇聚、功能整合”的目标。

暑假溺水

大多因父母教育和看管不当

黎启韶表示,从数据统计来看,儿童死亡原因占比最大的一项是溺水,而儿童溺亡的事故又大多发生在暑假,可以说明,父母在此方面的教育和看管不当,导致此类事故发生。然而,每年五月至九月是儿童溺水的高发期,不少学校便会利用班会课向学校宣传私自游泳的危害,遇险自救的技巧;在期末散学典礼上开展安全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或安全教育的专家向学校开展包括防溺水在内的假期安全教育;在放假前,还向全校家长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引导和帮助家长做好假期的防溺水及其他安全教育工作;甚至和家长签订《暑假防溺水承诺书》,加强与巩固假期的防溺水教育工作。

好奇心重

将学校和家长要求抛之脑后

在防溺水工作中,学校采取的是双线并轨同步开展,一方面向学生宣传教育,不仅利用墙报、宣传册等对防沸水工作开展宣传和教育,在海珠区内有一定数量的学校更在每天的上、下午最后一节课,要求教师向学生宣传“防溺水七不准”;另一方面和家长做好沟通与责任厘定,希望全方位保障学生的安全。

他坦言,虽然中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与自我约束能力,但他们的好奇心重,敢于冒险,这种年龄与心理特征使他们在外出玩耍时常常将学校和家长的教导、要求抛之脑后,从而造成危险的发生,因此就算学校在各方面做好了安全教育工作,仍不能确保假期不会发生溺水等的安全事故。

单纯“说教”难让孩子“共鸣”

黎启韶表示,也许有的家长平常都会口头告诫孩子,但孩子似乎就听不进去,也不照做。他表示,这是因为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图画、视频等视觉性素材较感兴趣,且需要“过程性”的经历与体验,才容易把知识理解与内化,再转化为他们的经验。

单纯“说教式”的教育因缺乏能够引发孩子注意和兴趣的素材,并不能在孩子内心产生“共鸣”。而这种日复一日的“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感到是一种“唠叨”,并慢慢对此形成无视,甚至是反感,因此便出现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中,家长自身种种不当行为常常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孩子会认为父母是“说一套,做一套”,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做到。长期以往,不仅以后孩子不会听从家长的教导,还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应如何开展安全教育?

1.父母应从自身做起,杜绝违反安全规范行为。

2.日常交流中应避免一些违反安全规定的话题。

3.对孩子安全教育时,要根据其年龄特点,结合图文、视频等开展,可以使用新闻报道、实际案例,加深孩子的体验。

4.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握“度”的标准,既要让孩子产生“共鸣”,但又不能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5.要科学安排孩子的学习、作息时间,不能为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一味地为孩子安排学习,剥夺孩子快乐。

6.家长要掌握孩子的动态与一切情况,但又不能让孩子感到对他们进行监控。

7.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8.爱是教育最好的“良药”,多点陪伴与理解,少点斥责与打骂,降低身段与孩子对话。

知多D

意外事故发生后家长该如何处理?

1.溺水

发生溺水后,首先确定是否有意识,确认是否有呼吸和心跳,然后大声呼救,请别人帮忙叫救护车,同时采取急救措施。检查颈动脉、肱动脉搏动,若无反应开始心肺复苏。将伤者仰卧在坚硬、平坦的表面上,先进行30次胸外按压,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1秒钟。做人工呼吸时,要保证气道通畅,快速清理孩子口、鼻中的泥沙、杂草和呕吐物等杂物,让头稍稍后倾,用手捏住孩子的鼻子,嘴同时盖住孩子的嘴,轻轻往里送气直到胸部起来为止。

2.跌落伤

对出血者要止血包扎,有骨折情况,家长不要随意牵拉活动关节,可以用硬木板片或铁片临时固定,再送医院进一步治疗,这样可以避免骨折断端损伤血管和神经;若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术。

3.烫伤

一旦发生烫伤事件,家长首先是“冲”,用流动水冲洗;其次是“脱”,小心剪开脱去衣服;接着是“泡”,在冷水中持续浸泡至少30分钟;然后“盖”,用干净毛巾等覆盖烫处;最后“送”,尽快送医院。家长千万不要涂抹酱油、醋、酒、牙膏以及其他有色的药物和偏方。

4.中毒

抢救急性中毒的原则是首先打120,尽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如清洗被污染的皮肤、除去污染的衣服、脱离有毒的场所。

5.气管异物

当发生异物卡喉时,很多家长会采取土办法——喝水吞服,让孩子把异物给强行吞进肚子里,但是,要提醒各位家长,出现异物卡喉时禁止喝水,喝水则可能加剧堵塞,引发危险性较大,加重患者的窒息症状。切忌用手掏或使用钳子夹取异物,以防异物进入更深处。

6.交通意外

家长不要随意搬动伤者的身体,特别是昏迷者,以免造成病情的加重;如果碰撞部位大出血,家人可以拿干净毛巾进行压迫止血,但处理后立即送医院;口鼻眼耳出血不可堵,堵住了容易引起颅内感染,这些特殊部位流血就是要让血水自然流出;若有骨折,要限制断骨活动,用夹板固定,也可就地取材,选用木棒、竹板、硬纸板代用夹板;对心跳、呼吸停止者应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术,或迅速送往医院抢救。

7.抓、咬伤

被狗、猫等动物咬或抓伤后,切忌像被毒蛇咬伤一样对伤口进行挤压,以防病毒以更快的速度进入神经系统。可彻底冲洗,先用肥皂水、清水、洗涤剂或对狂犬病毒有可靠杀灭效果的碘制剂、乙醇等,彻底冲洗伤口至少20分钟。然后快速就医。

8.蜇伤

家长发现小朋友被蜜蜂蜇伤时,常想要自行将蜂针拔起来,但钳子若使用不当,易夹断蜂针,导致毒素及毒囊遗留在孩子体内,所以建议爸妈改用消毒后的针挑掉毒刺,再消毒后送医,亦可直接带孩子就医治疗。

9.电击伤

立即拉下电闸或关闭电源开关,利用竹竿、木棍、塑料物品等绝缘物挑开电源;当发现触电者心跳停止时,应马上握拳在心前区叩击两次,没有反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不要随意搬动触电者,应等医务人员到达,或触电者清醒后再予以搬动。

新闻推荐

军训开始了 疫情防控不松劲

为明中学初一新生在军训。(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摄)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刘晓星)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如何在做好国防教...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