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药造“疗效” 疯狂凉茶亟待败火
□然玉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原因,一些群众选择饮用凉茶来增强抵抗力,而部分不法商户为了牟利,在凉茶里非法添加不明成分的西药。广东番禺警方获悉后,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办案民警在番禺区范围内的凉茶铺随机取样40份,送相关部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送检40份样品中,有15份样品不同程度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6月30日羊城晚报)
40份凉茶样本,15份含有西药成分,检出率不可谓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俨然是业界的通行做法了。原以为喝的是茶,却不想吃的是药。这不仅仅是消费欺诈,简直就是滥用药物,拿顾客生命健康开玩笑了。作为历史悠久、极具地域特色的中草药植物性饮料,凉茶拥趸甚众、销量巨大,商家在暗中“投药”的危险举动难免贻害无穷。此类做法,不仅冒犯了传统文化,更构成了对消费者的直接伤害。
凉茶里加西药,无疑是为了增加疗效。在当地的饮食养生文化中,凉茶普遍被认为可以“败火”。至于说,到底何为“上火”“败火”,则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事实上,似乎所有的小恙小病,都可以归为“上火”,其包括但不限于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精神不振、红肿热痛等等。而将此类症状消除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败火”。认为“凉茶败火”,本质上约等于是相信“凉茶治病”,这作为一种文化信仰无可厚非,可是被商家拿来投机渔利就是另一回事了。
基于特殊的凉茶文化,消费者日常对于凉茶的选购,也就有了一套特殊的标准。很多人去凉茶铺买凉茶,最为看重的指标就是“有效”。“疗效”好的凉茶,会在熟人圈里口口相传,渐渐就变得有口皆碑、行情大好。久而久之,实则构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那些有速效、强效的凉茶供不应求,而那些败火效果不够快、不明显的凉茶则是无人问津。随着消费者的“胃口”越吊越高,加药的凉茶和茶里的药量,难免就越来越多,构成一个恶性循环。
疯狂过后,回归理智。茶终究不是药,那些“茶到病除”的凉茶,本身就是违反常理、十分可疑的。在凉茶里添加镇痛、镇定、消炎类药物,这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已然构成了违法犯罪。而从科学层面来说,凉茶里的西药,剂量安全性无法保障,不同物质间药理效应不明,药物自身因保存不善而分解或霉变的概率极高……凡此种种,皆可佐证,加了西药的凉茶是极度危险的。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给失控的凉茶降火,执法监管主动介入自然不可或缺。而与此同时,公众调适预期、理性选购,以理智的消费选择,给予诚信营商的凉茶铺以更多正向激励,同样至关重要。
新闻推荐
广州端午期间打造花式民俗文旅体验,上演近千项节庆活动“湾区文旅”青山如画 “花约”番禺汉韵传情
26日,番禺沙湾古镇,广东木偶剧院表演杖头木偶京剧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喜迎端午游客羊城晚报讯记者刘星彤、通讯员穗文广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