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民转公”,冲量也要保质

广州日报 2020-06-16 03:40

今年,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计划大力推动26所民办幼儿园转型公办,目前第一批9所幼儿园已经完成转制,为幼儿园“民转公”改制工作按下提速键。

政府投入财力人力物力,力促民办幼儿园“转公”,是现有学前教育体制的一次华丽转身。大而化之,此举乃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昭示着学前教育朝着公益普惠方向加速快跑;小而论之,“转正”对保障学前教育质量、减轻家长负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幼儿园“民转公”送出的最大“红包”当然就是降价,意味着原本每人每月数千元的民办收费,将降至每月数百元的公办标准。降了一个数量级,对于广大家有幼儿的年轻夫妻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福利。对于民办幼儿园教职工来说,“转公”意味着更好待遇,将有助于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鉴于公办幼儿园学位不足,“民转公”先求数量。广州市提出,到2020年,全市各区公办幼儿园占50%以上,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占80%以上,任务不轻。民办幼儿园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办得风生水起,“转公”意愿未必有多高;有的日子难过,“转公”也未必能挽回颓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涉及利益补偿、债务分担、人员安置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可见,求数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小心求证。

有了数量,还要有质量,否则“民转公”改革的意义难免打折扣。“民转公”后的师资安排是一个绕不过的核心问题——来个“大换血”,全部换上在编教职工的可能性不大,多数情况只能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手术”,以确保队伍的稳定性和幼教的连续性。如此一来,“民转公”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难免参差不齐。因此,幼儿园“民转公”之后,要把提升教职工专业素养当作首要任务,进行整体提升,以确保区域内学前教育基本实现均等化。

“民转公”对于解决“入园难、入园贵”意义重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各项工作做到位,做到“量”“质”并举,让广大幼儿不但“有园上”,还要“上好园”。(连海平)

新闻推荐

增城区启动政策性小额贷款 保证保险补偿资金申报工作

本报讯(记者姚玉函实习生汤楚楚)为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今年初,增城区通过设立“政策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补...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