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成了畅销书,语文课堂让孩子自由“生长”一位语文老师的年末成绩单

羊城晚报 2020-01-27 14:12

丁之境在课堂上摄影/谢小婉

□羊城晚报记者邓琼实习生谢小婉

岁末年初,又一个学期结束,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的语文老师丁之境也收到了一张“成绩单”——广东花城出版社的“2019年优秀市场图书·畅销书奖”第五名,被丁老师的《语文·生长》斩获。

销量排在此奖前五位的,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长篇小说,还有畅销童书、时尚散文,丁老师的《语文·生长》是唯一的教育类图书。而这本书并非作文秘籍、名师说中考一类,仅仅是这位普通语文老师关于教学、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一本个人随笔集。

课堂上“藏”起自己,让孩子们自由“生长”

来到省实荔湾学校初一(1)班丁之境的课堂,正逢他在上本学期最后一堂语文课。短短40分钟里,41人的班上,有15人次的学生起身回答问题或分享自己的见闻感受——这个寒假,初一年级每位学生都要参与以“寻味西关”为题的一个多学科社会实践项目,孩子们上周结束期末考试后,便已经分组去了广州西关老城区“踩点”。而丁老师是其中语文读写专题的设计者,他要在课堂上听学生们的感受,并为他们下一步的阅读和写作作出指导。他先用PPT展示了汪曾祺等四位名作家、黄然等四位省实已毕业的“学长”写美食的有趣段落,再引导学生们从中寻味、品味,然后开始写味;孩子们则从尝试着提问,到信心满满地从老城里的姜醋、鱼皮饺、肠粉中体会出家乡的味道、传承的志气、文化的故事……丁老师时而像主持人穿针引线,时而又甘当配角,呼应发言者的描述,与孩子们一起渐入佳境。

这正是丁老师在他这本《语文·生长》一书里记述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自然生长,如沐春风。

很多观摩过丁之境教学的同行都提到,他的课堂上,学生都是主角,孩子们不是被“灌”着听、被“拽”着走,而是在老师轻轻的“这是为什么”、“那里有什么呢”语音中,一步步自己探索语文的门径。

有一次,学生背诵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时,把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背成了“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走着”,引来哄堂大笑。丁老师也笑了,然后他引导着大家从这个错处,去体会“定语后置”的语气强调作用。他说:“学生容易出错和产生疑惑的地方,往往是最好的教学生长点。”

丁之境说,他从教近19年了,但永远记得自己2002年那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当时他虽然做到了“素材收集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教学板块设置明晰”,却与学生对话艰难,最后只好用“一言堂”的方式仓促上完。由此,丁老师才决心“放弃”自己展示浪漫才情的讲台,在教学上“藏”起自己,把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去实践。

写作文“亮”出自己,鼓励学生释放“活力”

“师生同题写作”是丁老师的拿手好戏,也成了《语文·生长》这本书里特别让大小读者“受用”的部分。一片爬山虎、两棵异木棉、故乡的蒸面、省实对面的番禺学宫等,都是鲜活的教学资源,丁老师领着学生们写出了《绽放的生命》《两棵开花的树》等一系列主题作文。

丁老师从来不单独教“写”作文,他将阅读、写作、听说、语文活动都融合进日常教学中,带着学生共读一本书、共写一篇文,开展课前5分钟微作文分享,编印班报,排练课本剧……把语文生长的空间打开,再交还给学生。

丁老师上过一节《春天的诗意——微信写作》课,展示了一树新绿、满枝红叶和落叶坠地三张照片,要学生配上100字的文字拟发朋友圈。一开始同学们基本就在描述照片内容,平铺直叙,字数限制又难以提炼主题……当他们停滞不前的时候,丁老师却现场写下了一首诗:“一树春色近/一树秋意浓/荣也是生/枯也是生/必经的必经/从容的从容……”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掌声、赞叹、不服气,孩子们被点醒了,第二轮再交流作品,就开始创作“井喷”。

在孩子们为作文苦恼的时候,看到原本“动口不动手”的老师走下讲坛,也跟他们一样经历观察、构思、遣词造句,还有什么比这更能鼓励他们的呢?因此丁之境班上的学生都特别会说,特别能写。他常常在班上转交报刊杂志寄给学生的稿费。师生佳作经报纸发表,再加上公众号传播、朋友圈转载,学生们劲头十足,家长们更是追看得欲罢不能。

丁之境觉得,教师说一千遍写作技巧,可能不如弯下腰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一回写作。用自己收集的素材去唤醒他们的观察,用自己的作品去“刺激”他们的向往和追逐。教与学的通感,让师生间充满了共同生长的活力。

从“自由写作”到“指令写作”,只为引导“方向”

省实荔湾学校的同事说,一进初中,丁老师首先会领着学生进行作文“打假”:“不管什么题材,上来就三段排比句,这合适吗?”“每到自己没材料可写,就上一段‘名人名言’,这算文采吗?”……丁之境说:生长,是有方向的过程。“我不想浇灭孩子们文学的灵感,但也不能放任学生背离这个阶段的现实学习要求。所以我分成自由写作和指令写作去引导他们。自由写作教孩子用凝视的眼光去看世界、看自我,这种写作是为生命写作,自由表达,没有任何限定。在这种基础上,我还要教指令写作,让他们必须依题而作,用特定读者能接受的表达形式和技巧进行表达。”

去年年初,丁老师请一位相熟的文学编辑帮忙点评一位学生的习作《故乡的年》,为这个有文学才华但考场作文总拿不到高分的孩子“把把脉”。这位编辑从创作角度肯定了孩子的阅读积累和灵动表达,鼓励他继续练笔。丁老师回去却并没有转交了事,而是据此设计了一堂以“严谨与清晰”为题的作文课。他结合那篇习作,将“文学创作的评价”与“考场作文的要求”对照评析,仔细讲解了两者的异同,让学生们了解到多备“几副笔墨”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走向社会的一种准备。这让那位小作者很快走出了迷茫,后来他的考场作文几乎每次都是列在“第一等”的好文章。

将“生长型课堂”延伸到语文学科之外

很多人觉得丁之境是一个“天生”的好语文老师,文彩出众,仪态温文,连“之境”这个名字都时时流露出一种雅洁之气。但丁老师说,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得益于一直眷顾他的老师们。

“丁之境”这个名字,是拜他初中的语文老师所赐;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广东的大学,从家乡河南的乡村奔向南方,也是他高中英语老师为他定下的大方向。当一名好老师,对丁之境而言有种宿命的味道。当他还只是个在镇里上学的初中生时,村里小学因教室修缮,只好改在有宽余住房的村民家里去临时上课,他就曾主动帮着给分到自家的小学生们讲课。他说,那种稚嫩却神圣的成就感,似乎早就在召唤他了。

如今我们无须一一罗列丁老师所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或是他班上学生得过多少作文大奖、拿到过多少次中考高分、发表了多少作品,只要听一听孩子们的由衷之言,已足以看出少年们的收获和老师的成就。2017届初中毕业生王本昊曾说:“丁老师的语文课,带给我的不仅是六本语文书的厚度,更是语文二字的重量;不仅是中考考场上八页语文试卷,更是敏锐的文字触感、深厚的人文情怀;不仅是放榜那天白纸黑字的考试分数,更是对待事物的思想思辨、用心用情……”丁老师那本“畅销书”的点题词——“生长”,不就是他所致力于建构的教育理念核心吗?他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言、思维和精神的生长,还为学生们积蓄未来生长的能量。

2019年,丁老师还成了省实荔湾学校这所刚招生半年的新学校的执行校长。他构想中的“生长型课堂”已跨出语文学科,在更广泛的领域生长——像本文前面提到的寒假作业“寻味西关”,就不再只是语文科读书写作的独角戏,还包括了中英双语绘本设计、数据分析报告、DIY美食模型制作等内容……

丁校长依旧那么不疾不徐,不时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语文之境”中晒出学生们、同行们的好文字,常常为校园里的绿树红花感到惊喜。但我们看到了更多:生长即希望。

新闻推荐

马蹄糕岁月凝就 甜美滋味

马蹄糕图/王敏文/羊城晚报记者梁旭华春节对于老广来说必不可少的,就是那一块甜美软滑的马蹄糕。但是,你知道怎么样...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