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起来,在田间地头“凝神铸魂”
西塘稻草节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了有口皆碑的乡村农耕文化展示典范。符超军摄
提笔、起按、转折……每逢周末,西和学堂热闹非凡。绘画、书法等文化类公益课堂准时开课,为广州从化区西和村及周边乡村的学生和村民送来艺术的启发。
去年,曾在全国举行过十多次个人画展的西和学堂负责人廖一穆回乡办学,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将文化资源、艺术成果等带到农村,让村民们在认知层面得到新的启发。西和村以花卉闻名,花卉做成了“花神绘”组画,种花从劳动变成了文化符号。“原来我们村不仅有鲜花簇拥,也有文化内涵,让城市人也羡慕起来。”不少当地村民直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是“里子”和根脉。美丽乡村不仅仅代表着绿水青山的好风光,更是在乡土的文化里、悠然的古村落中慢了的时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作为超大城市近郊的从化,在复兴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依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城市文化形成互动,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
物质与精神两手抓,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这里的乡村孕育着向上的力量,不断辐射到千村万户。
乡土文化重新融入农村生活
冬夜初降,灯光点亮。坐头、上膝、踢腿……从化西塘村里的几个小孩穿着练功服,伴着锣鼓声,正在熟练地练习醒狮,不同于别处的寂静黑夜,热闹的氛围在这里驱散了寒冷。
这支由20多名中小学生组成的少年醒狮队已成为西塘村的一道风景。“醒狮是我们西塘村乃至整个鳌头镇的传统文化遗产,如今我们又把这个传统找回来了。”少年醒狮队负责人陈志文说。
近段时间,少年醒狮队忙着在西塘稻草节上表演。这个由稻田文化、传统饮食等优秀乡土文化编织而成的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了有口皆碑的乡村农耕文化展示典范。
从少年醒狮队到西塘稻草节以及点状分布的非遗文化、宪法馆,根植于乡村的传统文化正以新的形式融入到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以前,如此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无法想象的。”陈志文感慨道。
“望山见水忆乡愁”,美丽乡村镌刻着文化的咏叹。金黄稻田旁、清澈溪水畔,鳞次栉比的岭南风格民居散落其中,汇聚成一片独特的乡村景致,承载着本土文化的记忆。“我们依托特色民宿群,让过去渐渐淡忘的岭南传统民居又回来了,生活更有文化范。”米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肖丽说。
既有美丽面貌,又孕育着乡风乡俗、家规家训、民俗技艺,这都是乡土文化的现实体现。“西和村,是宝地;将你我,来养育;建设好,新农村;本条约,要牢记”。走进西和村,在花香的牵引中感受到以“和”为根基的文化脉络。目前,西和村围绕村集体发展,制定了村规民约,建设了村史馆、家风馆,大力倡导文明乡风。
“走在西和都倍感自豪。这里民风淳朴,人居环境舒适。”西和村第一书记陈敬良说,除了环境好,西和村还有西和好人、西和最美媳妇、西和最美庭院等,都是通过评选产生的。
乡村振兴,让乡风文明蒸蒸日上,推动乡土文化的繁荣复兴。发轫于田野间的乡土文化作为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寄托着人们的乡土情感和自豪感,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正以新的样貌润物无声般浸透着广州北部的乡村大地。
文明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
连绵青山,沥沥细雨。客家围屋样式的酒坊并排而立,清新空气中混合着淡淡酒香。附近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往舞台边聚拢,等待着即将“送”到的文明实践活动。
“无数平凡人的默默奉献见证了伟大时代的诞生,新的时代很精彩,希望每个人都能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一场百姓宣讲给位于广州最北边的莲麻村带来了阵阵暖流,在这片田野上播下“文明的种子”。
开展宣讲活动只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片段。如今,莲麻村利用“一站多点”在全村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我们结合本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需要,制定每月活动计划和课程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使之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莲麻村党支部书记潘安娜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在从化的青山绿水中,不仅壮大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一支文明“新燕”队伍也来到了田野阡陌间。
在西和村的粤菜师傅培训室内,十多位农家乐厨师、村民、学徒聚在一起,向前来授课的烹饪师傅取经。泥焗走地鸡、乌鬃鹅、流溪大鱼头、吕田炆大肉、桂峰酿豆腐,经典的从化五道菜本是普通的农家菜,经过白天鹅宾馆、广州酒家粤菜大师的“点拨”成为乡村金名片。
西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敬良告诉记者,由粤菜大师带着技术和人才“下乡”,“手把手”教学很受群众欢迎,这种将公益培训和引导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方式,满足了群众学习需要及农家乐发展的需求。
目前粤菜师傅培训室“周周有服务,月月有活动”,通过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送技术、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美食动能。
从文艺表演到志愿活动再到技能培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从化建设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按照“一站多点”的功能布局,依托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西塘宪法馆、米埗灌渠精神驿站、西和粤菜师傅培训室等场所,配套设立1100多个文明实践点,实现平台资源利用最大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不仅是送文化、送服务,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村民获取精神滋养、凝聚奋斗力量,既"送"到乡间,又"种"进地里,实现以文化育民、乐民、惠民。”从化区有关负责人说。
文化注入乡村振兴精神动力
广州最北门户莲麻村,一处处被激活的“红色家底”,也让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寄托。
位于一座老客家围屋内的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如今成了莲麻村的“宝地”,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在茶余饭后来此重温“东江纵队红色之路”。“红色文化是村里宝贵的财富,不仅让游客有新的体验,最重要的是让村里人在平日就能获得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莲麻村老党员潘光灶说。
古驿道串联城乡,从最北莲麻的古官道到北回归线上的钱岗古驿道,人们用脚步丈量城市,感受古村落、古城镇的千百年风韵。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举办给钱岗这个有着浓郁岭南特色的古村带来盎然生机。“山山有路、河河有渡,这条驿道早已经存在,但后来走驿道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地驿道就被荒弃了,现在它又开始"活"过来了,村里人也多了。”钱岗村村民廖叔也被唤醒了记忆。
“古驿道运动热”“红色旅游热”“亲子研学”兴起,让小山村有了文化支撑,这方山水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从化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和传承水族舞、猫头狮、掷彩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修复和活化利用古村落、古驿道和红色文化遗址等优秀文化载体,弘扬灌渠精神、村道精神,让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文化“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气神。擦亮文化牌,西和村依托花卉产业,挖掘花文化内涵,将花文化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甚至还创作了“花神绘”系列组画,并举行一系列的“文化讲座”、书画培训班以及花神为主线的万花产业园的艺术体验游学“文旅”线路。
在西和艺术乡村建设策划人关丹看来,将艺术与人文注入乡村,艺术家们以艺术的思维和方式对废弃闲置资源再利用,盘活经济资源的同时,也对乡村的教育和文化进行补充,推动乡村审美能力的提升与观念的变革。
乡土文化、城市文化融合,共同铸就了乡村的精神家园,更充分激发调动起农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凝神铸魂,老百姓思想通了,乡村发展思路开阔了,从化变了:西和村老百姓“求财致富”不找神婆找支部,莲麻村从昔日的广州最北“贫困村”华丽转身为“全国文明村”“网红小镇”,西塘村从“问题村”蝶变为示范村。
调研手记
做“活”乡村文化
育“实”文明乡风
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乡村的文化气质或多或少不如经济受重视。但当我们行走在从化这片土地上,看到的是,这里既留住青山绿水,又传承乡土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条腿“跑”起来了。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村振兴,人的思想建设愈发重要,只有凝神铸魂振兴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才能激发起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主动参与振兴乡村的活动和实践。
广州乡村振兴调研组发现,面对近在咫尺的城市化大潮,从化当地政府不仅发挥了主导作用,更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做“活”乡村文化,育“实”文明乡风,让农村“热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浓厚氛围。
重建村民对故乡的那份热爱与信心,重塑他们对家乡深切的承诺和责任,聚集起值得世代相传的乡村共同体的习俗和心理,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撰文:周甫琦朱伟良
新闻推荐
流溪河灯光秀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骆昌威摄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何钻莹、刘冉冉通讯员江楚君、邬影红)昨晚,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