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建好的口袋广场没人用?
■泮塘五约微改造后,大部分的口袋广场都被共享单车、杂物等霸占,无人使用。
■策划统筹:何姗■采写:新快报记者方汝敏何姗■摄影:何姗
“微改造大体上算改得好,但还存在一点瑕疵。”一位住泮塘五约三官庙前街的居民说。
“微改造后,整个村的面貌总体上改观了,但是有些细节还要推敲。”村民辉哥说。
在村民和居民们看来,口袋广场被共享单车和垃圾霸占、排水不好等涉及设计、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改进,而建筑师则建议通过公众参与、建立建筑师负责制来解决这些问题。
1、盼了多年,菜市场和公共卫生间终于建好老幼社区活动中心、医疗卫生站有待实现
根据招标公告,泮塘五约微改造首先修缮建设各项基础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据荔湾区住建局介绍:目前,已实施三线下地和供电线路的更新改造;增设监控设施、消防水池、泵房和消防控制中心;将建筑天面的无序排水引入到排水管网,同时结合景观节点和排水盲点完善和补充排水设施。
应居民的要求,新建的一层肉菜市场和公共卫生间已完成建设,移交接管部门后即可投入使用。泮塘五约四巷12号和31号两座新建的公房将用作泮塘社区居委会、党群服务站、警务室、长者大配餐点。但居民提出的老幼社区活动中心、医疗卫生站等还有待实现。
2、口袋广场成自行车和垃圾堆放点村民:要配灯、椅子和健身设施
这次微改造,五约在高密度的街巷中拆掉了一些无保护价值的危房,建成口袋广场。口袋广场大部分配置了长条形灰白色的大理石长凳,有的种了树或细竹,但有的空剩树池。
新快报记者多次走访发现,大部分的口袋广场都被共享单车、垃圾和垃圾桶、杂物等霸占;只有个别口袋广场有居民在打牌。个别在里面摆摊的摊贩则架起了几把大伞挡太阳。
●设计师李芃:
设计口袋广场时还没有开展公众参与,我们其实希望村民可以走出来到这些空地里活动。但在施工后期发现,村民并不像我们想象中这么容易走出来用这些广场,这种新的公共空间或者公共生活似乎还没有在当地村民的意识里形成。
这些口袋广场当然好,最好可以加些电灯,这样晚上可以搞活动。现在这里的椅子是附近的居民装修搬出来的,希望可以配些椅子给我们坐。
——在口袋广场打牌的租客
可以在口袋广场添置一些健身设施,以前在新街靠近中山八路那里有,三官庙旁也有,但现在都没有了。
——村民阿亮
直街十字路口的小广场晚上那么黑谁会在那里坐呢,但如果有灯的话就会好一点。可是那里只有街灯,没有专门配给广场的灯。
——村民阿恒
希望在口袋广场加晾衣架给我们晾晒衣服。
——村民
●何健翔(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学硕士):
口袋广场严格来说未被设计,感觉只不过空了出来。这里怎么坐呢?我感觉不会太多人坐,除非累得不行。如希望很悠闲地坐,这个位置肯定悠闲不来,因为空间格局让人难以放松。
设计公共空间,不是留出空间就一定能被使用。为什么居民要加把伞在这里,因为太晒了。在这一大段时间,这里没法用,空间的朝向和开口有问题。所以公共空间的设计跟气候、朝向的关系等等都有很重要的联系。
其实好的设计是可以很自然地被人使用,设计师设计出空间后,要看看在不同的时段是不是真的有人在使用它。
对于我来讲,最好的设计是可以让普通人意识到如何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
●设计师邢懿:
微改造一期的时候我们是按照规划的层面做,还没有直接跟居民发生沟通。二期的时候我们发现不能继续像一期这么做了,因为这种项目特别难得,这里周边住的人很多,更多的是由居民自己使用这块场地。二期的时候心里真的犯嘀咕,再像一期那样做,这个事情可能就跑偏了。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居民要些什么,做公众参与真的会对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何健翔:
沟通交流是必要的,因为任何一个建筑师,除非住在这里足够长的时间,否则他没可能了解这个地方,也就不具有权力去设计人们的生活,这个是我们的观点。
公众参与对建筑师学习和了解这个社区是有好处的,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学到新的知识,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并将它们融合到后续的设计。
直街中间两个口袋广场的树不知道是环境原因还是人为原因都死了。
——三巷24号居民
有了口袋广场后空气和光线变好了,但口袋广场起码要打扫干净,有人管理一下绿化。现在口袋广场里又有蚊子、虫子、死老鼠,变得很多余。
前面八巷9号旁的口袋广场长期被卖鸡的霸占。卖鸡的人全坐在那里,有时候我们或者老人家们经过想坐都没得坐。鸡毛鸡屎在那飞来飞去,我们其实很怕去那里,觉得很恐怖。
——曾女士(住八巷22号)
●何健翔:
空间建好后,后续的管理也是一个问题,像口袋广场被堆放垃圾肯定是管理问题。
3、地势抬高,水流到低处家门口建筑师:施工要先规划设计,也要透明
微改造大功告成,深得人心,但有的居民们一想到堵塞的沙井、下雨时的积水就满腹牢骚、不吐不快。
这个沙井塞了一个多月了,之前脏水涌到地上,臭得不得了,我只好自己找些水泥在门前建一道拦水坝。沙井应该是一直通到外面涌里的,这次的微改造工程把它截断了,水很难排出去。
——外街72号的婆婆
微改造新建的房子门前的地被铺高了,我们在巷子里一倒水就会流到地势低一点的人家门口。
——三官庙前街23号之一和17号居民
原本我家门前下水道的排水应该是从高往低排,现在改造后变成从低往高排。一期的施工队把一部分旧的排水管破坏了,重新做的排水管比原来的排水管要高。当时我告诉他们,把排水管垫高了会接不上另一边旧的排水管,他们说会处理好的,结果做完属于一期这边的排水管他们就走了。
我家刚好夹在一二期的中间,二期的工人也不管。
——外街66号居民
●施工负责人:
微改造难度很大,设计图纸真正能用于现场施工的不到80%。某个地方的标高忽然变了是因为施工时发现下面全是管线,而设计时没有考虑管线。管线没有办法压低,只能抬高地势。但是抬高地势也不能让水浸人家门口,我们会通过陡坡将水引入雨水井。
●肖毅志(东意建筑设计总监,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
排水的处理都是涉及多部门的。微改造工程除了与风貌有关外,还涉及市政规划,因此要先做规划。现在是将规划推到最后由施工队来做,由施工队去探底下有什么,有没有水管,水管有多粗、向哪个方向排水。
●何健翔:
施工产生的各种问题是公众参与的过程和透明度的问题。假如改造的时候都是公开透明的,将大家的意见综合,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要改哪里,并且每一个步骤都是清晰的,例如:改造的噪音会持续多久,工程要做多久,要拆多久……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会好很多。
但是,现在很多改造号称是微改造,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为了政绩、希望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改造,观念上仍是一种大改造,问题仍然会存在。
●肖毅志:
能否像西方那样有建筑师负责制,由建筑师去协调各方的诉求,统领所有的实施,从一开始策划到监控施工过程、施工界面对别人的影响等;设计并建立实施导则,要求各方遵守,按标准去做,也包括做实施后、使用后的评价报告、反思决策失误、提出建议,建立具有延续性的属于广州的传统街区改造工作方法,这样才算是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
4、微改造问题、诉求无处反映居民盼共同缔造委员会恢复运作
居民们对微改造出现的问题和诉求本来可以通过泮塘五约共同缔造委员会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传达。目前因机构改革及经费未到位等原因,委员会基本停止了运作,居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无处反映,有些向相关政府部门投诉却未有回应,村民与居民们盼望共同缔造委员会尽快恢复运作,发挥沟通、协调与监督作用。
新闻推荐
永庆坊荔枝湾区域增设全天准停临时泊位 今起四天在蓬莱路、蓬莱正街、多宝路施划标线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卢梦谦)为配合做好永庆坊荔枝湾区域创建4A级景区工作,市交通运输部门将在荔湾区永庆坊荔枝湾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