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二陵博物馆藏有增城墨依山商代墓葬中挖掘出的两件牙璋 有其独特标尺意义古有六瑞 今犹弄璋

广州日报 2019-11-18 03:48

底图为墨依山遗址遗迹分布航拍图,红色标记处即为M66、M70两处墓葬。授课老师 朱海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南汉二陵博物馆馆长

公开课

广州文博解码

广州日报、广州市文广旅局联合推出

授课老师朱海仁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南汉二陵博物馆馆长

文物档案

文物:增城墨依山出土玉牙璋

馆藏:收藏于南汉二陵博物馆

年代:商代晚期

发现意义: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在年代明确的墓葬遗迹中清理出土的玉牙璋。说明环珠江口先民与中原文化在很早期就有往来。

南汉二陵博物馆是广州地区考古发现的大观园,由于藏品大多来自科学的现代考古发掘之中,其中不少尤具“标尺”意义。正在展厅中展出的两件精美的商代牙璋就是如此。它们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在年代明确的墓葬遗迹中清理出土的玉牙璋,为研究牙璋自北向南的传播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这两件美丽的礼器,不禁让我们想象,在遥远的商代,环珠江口先民与中原文化那相距万里的握手。

发现

小小墨依山古墓百余座

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官田村北边,有一座海拔104米,名为墨依山的小山丘。山上原来满种荔枝、桉树等经济林木,西、南两侧的山坡下,是开阔的农田。2016年7月~2017年1月,为了配合广州增城沙庄至花都北兴公路二期工程(即北三环高速)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墨依山西南坡地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先秦至清代晚期墓葬127座,出土文物190余件(套)。南汉二陵博物馆藏的两件牙璋,就出土于编号为M66、M70的两座商代墓葬中。

M66号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西北-东南向。墓口长3米、宽1.3米,墓底长2.8米、宽0.74米,残深1.4~1.5米。东端上部有生土台,中下部有龛。墓内人骨无存,葬具不详。随葬器物有10件,牙璋和耳珰、玉管、玉环形饰、石锛一起,发现于墓室西端。玉牙璋呈黄沙色,表面覆盖不均匀的黑褐沁蚀色;扁平长条形,首端斜刃内凹呈弧形,刃宽大于体宽,略有缺损;柄首斜边,无穿孔,柄身饰有扉牙;器身中断,断口两侧各钻有两个穿孔,用于穿绳捆绑;通长20.5厘米、刃残宽2.4厘米、厚0.3厘米。

M70号墓在M66西北方约6米处,也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大小也差不多,人骨亦已不存。随葬器物同样是10件,牙璋和耳珰、玉管、石锛、玉环形饰位于墓室西侧。玉牙璋和M66那件相比,颜色相近,器型有别,较宽短,首端斜刃内凹;柄部略呈方形,有穿,柄身饰有三对基本对称的扉牙;通长15.9厘米、刃残宽4厘米、厚0.5厘米。

从墓葬形制上看,发现牙璋的两座墓墓室结构简单,筑造较粗。出土的折肩大口尊、凹刃石锛均为广东地区浮滨文化遗址中常见典型器物。关于浮滨文化,多数学者认为它与江西吴城文化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是商代中晚期至西周中期以圜底器、凹底器、折肩器为主,以大口尊、圈足豆、有流带把罐(壶)、釉陶器等组合为特征,分布在粤东闽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这说明,早在商代,珠江三角洲与粤东地区就存在着文化交流和影响。

流传

源起自中原南传至越南

牙璋是中原地区商文明的器物。上文两个牙璋的出土丰富了环珠江口地区的相关材料,为探讨这一地区此前考古发现的牙璋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

与牙璋共出的有领玉环在广东三水银州、东莞村头、南山向南村、珠海棠下环等遗址均有出土,在香港东湾仔北遗址亦有出现,为商代遗址所常见。两件牙璋虽然器型有所不同,但从刃及阑齿形制上来看,都与著名历史学者李学勤先生在《论香港大湾新出牙璋及有关问题》中所划分的第二类商代牙璋十分相似。不过明显简化的阑、齿结构说明它们的年代较晚。通过对墨依山遗址先秦墓葬出土随葬品整体面貌及墓葬形制进行观察,专家们判定其年代应为商代晚期。M66、M70出土的两件玉牙璋是墨依山遗址发掘的重要发现,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在年代明确的墓葬遗迹中清理出土的玉牙璋。

此前,珠三角发现的牙璋或为采集,如增城红花林牙璋、增城博物馆藏牙璋;或为遗址地层中所出,没有明确的遗迹单位,如东莞村头、南沙鹿颈村、增城排墩岭所获牙璋。香港大湾遗址发现的牙璋虽出土于遗迹单位中,但由于出土遗物均为玉器,并没有可供判定年代的陶器伴出,关于其年代学界仍存在较多争议。而M66出土牙璋形制与香港大湾遗址牙璋十分接近,为认识后者年代提供了新的参考。

1990年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与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发掘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在编号为M6的墓葬中发掘出土牙璋1件,同墓还出土有串饰管玉、玉珠、玉璧、三角形坠等共29件玉器,这是牙璋出土最靠南的地点之一。发掘者判定其为高岭岩质,灰白色,表面布满褐色土斑,长21.8厘米,刃宽4.8厘米,体宽3厘米,厚0.7厘米。它出土后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说明环珠江口先民与中原文化在很早期就有往来,尽管还不清楚这种联系的途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从考古资料看,璋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之后,传播至更广阔的华南地区,甚至到达了今天的越南地区。进入商代,中原地区牙璋的使用急剧衰落,却在华南地区得到了极大范围的传播。位于成都平原带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则是商代牙璋最为集中分布的地区,1931年(一说1929年),一位名叫燕道诚的农民,在一条沟底挖出玉石器一坑,有大小石璧及圭、璋、琮、斧等三四百件。所发现“牙璋”有多少,现已不能确知。加上之后数十年的陆续发现,共出土各式牙璋几百余件。这些牙璋不仅有来自中原的,更多的是在当地制作。

牙璋有一个从东向西、从北向南、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王朝认同、文化认同和礼制认同的强势格局。

璋为传统礼器之一,它与圭、璧、琮、璜、琥同列,称之为六瑞。《周礼》中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记载。但是何种器形为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璋,半圭也”“剡上为圭,半圭为璋。”郑玄也说:“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为璋。”说圭的一半就是璋。但璋实际形状曾长期是一个谜。近年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才慢慢清晰起来。

牙璋

古文献中多把牙璋与军旅相联系,《周礼·典瑞》说:“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守兵。”《考工记》中也有类似记载。汉儒郑众注:牙璋“牙齿兵象,故以牙璋发兵,若今铜符发兵。”马融注:“牙璋若今之铜虎符。”后世对牙璋的用途,大致因袭了这种说法。王克林先生进一步认为,它大致起源于史前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渔猎或狩猎工具中的石矛和投枪,在发展中与历史时期一种短兵“干”有密切的关系。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牙璋来自中国古代的农具耒耜,以及其更早的源头“骨铲”,是古人重农思想的反映。

有关牙璋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玉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龙山时代晚期牙璋已经出现,形态亦较为原始。商代为其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分布广泛且制作精美。商代后期,牙璋的刃端开始改变,形制异化。进入西周时期,牙璋已逐渐衰落。关于牙璋的起源、形制、用途,学界多有论述,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无不承认牙璋是一种重要的礼器,承载着礼制与文明,是一种政权的象征。

弄璋

李学勤先生将已发现的牙璋划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型包括山东临沂大苹庄、海阳司马台和陕北神木一带的,无阑或一处阑,齿和纹饰较简;第二类型包括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杨庄、四川广汉1931年所出及漳浦眉力的发现,为两处阑,齿和纹饰繁缛;第三类型包括广汉三星堆两个器物坑,前端刃形已变,仍为两处阑。

广东省博物馆玉器杂项库收藏有一件著名的传世品牙璋,考古背景不明。20世纪60年代初,该牙璋由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交给广东省博物馆。这件牙璋为青绿色玉质,间有斜道褐色斑纹,器身两侧各有一牙,刃部微凹,分叉不太明显,刃部有小崩缺。通体琢磨光亮,制作精细。由于它据记载曾被明代广东大儒陈献章收藏,所以颇受重视。不过据专家的研究,这件碧玉牙璋应该由陈氏先人在北宋时期已经收藏,后经战火南迁而带入岭南,恐非岭南之物。但它至少也说明,牙璋这种器物,在较早时已为岭南地区的人士所接触到。

璋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璋的文化内涵却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生育男孩为“弄璋之喜”,一直沿用至今。“璋”这个字,在今天的汉语中,仍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

扉牙/阑

学术界对牙璋柄部上方两侧沿旁凸出的部分,一般采用“阑”或者“扉牙”的称谓。李学勤区分牙璋为有阑、无阑和两处阑等的类型。其中,前后阑之间的凸起称为“齿”。

断身及穿孔

这件牙璋器身中断,断口两侧各钻有两个穿孔,用于穿绳捆绑。有学者认为,牙璋刻意从中央切断,再用小孔修复连接,应该是代表某种礼仪的行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图/南汉二陵博物馆提供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

新闻推荐

创建容貌示范社区 提升群众幸福感

锦绣社区公园改造前后对比图。锦绣社区御景路道路改造前后对比图。锦绣社区御景路改造前后对比图。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清晨...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