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首届好手艺非遗联展开幕 13个非遗项目展品亮相1978艺术博物馆
榄雕作品。
本报讯 (记者姚玉函 孙毅强 文/摄)细腻精微的榄雕、造型独特的渔灯、活灵活现的剪纸、古色古香的龙头雕刻……昨日上午,由区文广旅体局和区文联联合主办、区文化馆承办的增城首届好手艺非遗联展在1978艺术博物馆开幕,由增城区多位非遗传承人和特邀艺术家带来的13个非遗项目近百件展品集中亮相,为群众奉上了一场传统手工艺术盛宴。
据悉,本次展览为期8天,将持续至11月18日,免费向群众开放。
传承:首次集中展示增城10项手艺类非遗
主办方介绍,这是增城区首次以联展的形式,对增城范围内广州榄雕、竹雕、篆刻、沙头竹席、剪纸、灰雕、龙头雕刻(传统龙舟)技艺、花灯制作技艺、舞火狗、舞渔灯等10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出。
“这幅《畲族姑娘》是以正果畲族村的文化元素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图案中的女子正在对镜贴花黄,她头上和肩上有一对对开的喜鹊,是一种吉祥的寓意,同时画面用百合花点缀,衬托美好浪漫的气氛……”在一幅剪纸画前,增城区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丹凤滔滔不绝地向前来观展的群众介绍自己的创作构思。
“非遗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影响我们的未来。通过这样的展览,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何丹凤说。
增城区灰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范毅强认为,非遗联展对于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现在有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已经遇到了严重的断代问题。比如起于明清的灰雕,以前是庙宇、桥梁等建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用途越来越少,加上学习难度大,几乎已经找不到人学了。”范毅强表示,希望通过联展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增城的非遗文化,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继承与保护的队伍中来。
交流:特邀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参展
展览现场,由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王丹带来的云南国家级非遗项目植物扎染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注意。在了解植物扎染、蜡染、型染等不同云贵地区的传统染布技法后,不少观展者在王丹的指引下,用毛笔蘸取板蓝提取的汁液,在纺布上进行涂鸦创作。
“最好的非遗传承,不仅仅要让大众看到,而是要在互动参与中交流、推广。”毕业于染整专业,现为非遗传承指导师的王丹说。
云南国家级非遗项目植物扎染,是此次非遗联展特邀的展出项目之一。此次特邀的项目还有河南濮阳国家级非遗项目麦秆剪贴、江苏宜兴国家级非遗项目紫砂壶。
“我们要让自己的非遗文化走出去,也要让更多其他地方的非遗文化走进来,在交流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互相吸收与创新发展。”区文化馆有关负责人表示。
联展开幕当天,来自增城电大的30余名学生组团前来参观。对于琳琅满目的增城非遗项目,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致。“我们学校开设有古琴、榄雕和舞貔貅相关的课程,今天来的基本都是对非遗感兴趣的同学,大家希望在观展中吸收更多好的文化创意。”增城电大2017级学生石易昂说。
弘扬:积极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手段
据统计,当前,增城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涵盖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技艺等8大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广东省级项目3个,广州市级项目4个,增城区级项目19个。
区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增城在弘扬特色非遗文化、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探索。一方面,紧密加强与南方日报289非遗馆、南都光原娱乐公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古村之友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在非遗的学术研究、展示、文创开发、传播等领域做出了许多探索。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通过举办首次榄雕精品展及传统非遗工艺艺术联展、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国家及省市非遗交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方式,提升了增城非遗的知名度。
“此次非遗联展是增城非遗手艺人的盛会,我们通过对工艺作品的展示,弘扬传统工艺,推广传统艺术,在坚守与交流中创新,将增城非遗文化发扬光大。”该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曾文秀通讯员李媛媛)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广州市增城区税务局扎实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主动送服务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