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改革试点番禺创新形式用心用情织起困境儿童保护网温暖临时小家 有亲爱“爸妈”
杨小兰将福利院食堂的饭菜分给三个孩子。9岁的小潘(左)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杨小兰洗衣服的时候,他还会帮“妈妈”按摩。三个孩子在临时家庭里有滋有味地吃午饭。三个孩子的午饭
排头兵报告66
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新实践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在番禺区福利院综合楼三楼住着一个特别的“五口之家”:三个曾经互不相识的孩子和一对夫妻。这些孩子是番禺辖区内监护人无力监护或无法监护的儿童,区福利院为三个孩子聘请来一对真实夫妻当“爸妈”,每天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帮他们洗衣、陪他们看病、接送上学放学,假日还陪他们外出游玩。
在这个位于福利院的小家里,常常传来欢声笑语,洋溢着平凡人家所拥有的幸福,给这些人生有缺憾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这是番禺区探索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一个缩影。作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试点区,番禺制定生活、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司法六大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企业、社区基金“五社联动”公益生态圈机制,逐步形成“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儿童保护工作格局。
数说
试点开展以来帮扶
困境未成年人3470人次
2014年以来,省民政厅在全省范围内推行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番禺区被选为试点地区。试点工作开展至今,该区共帮扶困境未成年人3470人次。
番禺区向符合条件的困境未成年人派发50元/人/月的生活补贴,及一次性发放500元/人的助学补贴,共计2285人次,合共发放困境未成年人补助款45.84万元。
累计接报及处理应急救助个案26宗,涉及遗弃、家暴、监护缺失、家庭矛盾等,帮扶困境未成年人28人次;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82人次;探访困境未成年人875人次,开展个案61个,跟进个案节数747节。
福利院里的这个“小家”
三个孩子都姓“潘”(番)
10月30日中午12时,王金城接到三个孩子回到家中,妻子杨小兰从福利院食堂打来的饭已摆上桌子,电视里播放着动画片,孩子们被电视吸引了过去,“吃饭了!”杨小兰一声招呼,三个孩子又蹦又跳地围了上来。
一家五口围在饭桌前,浓浓的饭香,有说有笑。家的温暖,在这一刻充满了整个屋子。
痛哭的“妈妈”:“女孩刚离开小家时,我好几天吃不下饭”
“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表扬你们呀?”围着一张桌子吃着饭,杨小兰笑嘻嘻地看着三个孩子,“有啊!”孩子们没有一丝拘束。王金城还给最小的孩子小潘不停地添菜,“要多吃点肉。”小潘甜甜回一声“谢谢老爸”,憨厚的王金城露出了微笑,“听到孩子们这样称呼,心里有点幸福!”
“有这三个孩子在,就像又回到了我儿子小时候一样。”杨小兰笑着说,“想想都高兴,一下子多了三个儿子。”王金城、杨小兰是来自山东淄博的一对夫妻,受番禺区民政部门聘请,负责全天候照顾临时小家的孩子们。
2016年3月21日,王金城夫妻俩正式上岗,最开始临时小家中有八个孩子,后来四个女孩陆续离开,现在只剩下四个男孩,其中最大的男孩正在读初中,需要住校,只有周末和假期回家,在家中,孩子们都亲昵地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在临时小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小家刚组建时的全家福,一家十口人,个个都笑得灿烂。一家人相处久了,感情也深了,“几个女孩刚离开小家时,我难受好几天,吃不下饭,很想念她们。”说到这里,杨小兰捂着脸痛哭起来,“后来和她们通视频,知道他们过得很好,我就放心了。”
记者注意到,临时小家房子大门上方贴着一句话:“欢迎回家”。三室一厅很宽敞,有100多平方米,客厅像所有家庭一样摆放着大沙发、电视机,墙边橱窗里摆放了书籍、玩具。一间卧室以蓝色为基调,为男孩房;另一间卧室以粉色为主,为女孩房。
如今,王金城夫妻对于几个孩子的性格个性都了如指掌。在杨小兰眼中,孩子们各有各自的不幸,面对他们,即使是路人也会心生怜悯,“我们每晚在孩子睡房里支起折叠床休息,担心万一晚上有事需要帮助,比照顾自己的孩子都上心。”杨小兰说。
严格挑选的“爸妈”:要求夫妻恩爱,懂得教育
据了解,入住临时小家的困境儿童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父母涉案被捕,家中儿童无人照料;二是父母一方在押,另一方离家或失踪,家中作为长辈的监护人由于健康突发状况失去监护能力;三是走失流浪儿童以及部分孤儿。
番禺区福利院儿童部部长黄丽春说,临时小家中的临时监护人是民政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招聘条件堪称严苛。“首先要有爱心、有耐心,同时要有能力照顾多名孩子的饮食起居。上岗前还需经过安全应急处理、心理健康等方面培训。”
“我们还特别注重一点:这对夫妻要恩爱,家庭和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平和、安全、持久的家庭氛围。”黄丽春说,临时爸妈的工资由区民政局和福利院承担,“包五险一金和吃住,每个月每人拿到手有2500元左右。”
王金城与杨小兰今年同为47岁,两人育有一子,在广州工作。在来应聘临时监护人之前,王金城与杨小兰主要在家务农,说起带孩子的经验,王金城表示,“我家兄弟姊妹多,从小带弟弟妹妹长大,懂得去处理孩子们之间相处的事情,有经验把这个小家庭团结起来。”“相处久了,我们也离不开这些孩子了,我们要在这里干到退休。”他说。
进入福利院临时小家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氏——“潘”,取自番禺的“番”音,同一年入院的孩子都是同一个辈分的,比如小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潘是2013年进入福利院的,与他同年进入福利院的孩子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
小家里最大的男孩告诉记者,自己是9岁那年来到福利院的,之前在救助站住过一段时间,“那里没有这里生活开心!”不同于一些城市把模拟家庭设在救助站,番禺把临时小家设在区福利院内,“福利院有更优质的教学、医疗等资源,众多资源在小家里汇聚,有助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番禺区民政局有关人士表示。
基层思考
番禺区民政局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负责人刘鸿斌:
275个村居都有“儿童主任”
番禺区民政局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负责人刘鸿斌表示,临时小家(院内养育)项目是番禺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大创新和亮点,“最大特点是"儿童利益最大化",即一切工作都是从孩子的身心成长需要出发,通过临时爸妈与孩子建立亲情关系,弥补他们家庭温暖和关爱的缺失,从而帮助他们最终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刘鸿斌说。
“未成年人保护涉及公安、司法、教育、民政、卫生、残联等多个部门。”刘鸿斌表示,番禺区未成年人保护普惠试点工作的开展,改变了过去各部门“单打独斗”、救助标准不统一的局面,把各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碎片化的救助方式及政策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横向到面、纵向到边的全面型未成年保护普惠工作新格局。
“辖区内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都有一份档案。”刘鸿斌表示,通过定期摸查,有关部门已建立翔实完备的儿童信息台账,实行一人一档,并及时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情况变动进行补录及更新。
除了一份档案,番禺区还打造了未成年人保护“一条热线”。区民政局借助区城市管理服务运行指挥中心和群众诉求系统,设立全区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热线(020-34612319),整合区公安、司法、教育、卫生、团委、妇联等部门资源,第一时间处理和解决未成年人困境问题(如家暴、犯罪、失学等)。
“我们还制定生活、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司法等六项儿童福利保障制度,明确保障对象、补贴标准以及考量依据,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切实提高困境儿童生活质量。”刘鸿斌表示,其中一大创新是从2017年起探索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使用“合适成年人”制度,主要针对监护人不能到场或无监护人涉案的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审讯陪伴服务,以提供心理支持,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今年1~8月,共为番禺区公安预审大队、番禺区人民检察院、番禺区人民法院、下属各镇街派出所等23家公检法单位的涉罪未成年人154人提供了服务。
目前,番禺区已挂牌成立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困境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同时,16个镇街的儿童督导员和275个村居的儿童主任已于去年8月全部配齐,畅通儿童福利递送体系“最后一公里”。
基层思考
番禺义工联社区部负责人彭雪锋:
链接社会资源救助困境儿童
除了政府的力量外,番禺还引入多方力量关爱困境儿童,番禺义工联社区部就是一支“编外”困境儿童救助力量。
番禺义工联社区部负责人、重症儿童助医探访队总队长彭雪锋表示,“随着城市人口流动,有很多来穗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当他们遭遇疾病或意外时,很需要帮助。志愿服务队就为他们链接社会资源,弥补上这个缺口。”
其实,彭雪锋是南沙区东涌医院一名普通的急诊科医生,他利用职业专长,正在推进重症儿童的助医探访服务。截至目前,彭雪锋和团队成员一起已服务了超过60宗困境儿童医疗帮扶个案,共筹集救助资金430多万元。
“重症儿童救助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短缺。”彭雪锋善于链接各种资源,与各类公益基金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重症儿童筹集资金。据介绍,今年,番禺区义工联还以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作为试点,由区义工联社区服务部、何贤纪念医院联合建立重症儿童助医探访机制。
“志愿者提供定期探访服务,筹集救助资金打入医院公共专项账户,医院给予重症困境儿童医疗救治和生活照护,重症儿童助医探访机制的建立将让更多的困境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帮助。”彭雪锋说。
专家点评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张庆鹏博士:
“职业父母”标准应进一步完善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张庆鹏博士表示,从整体政策设计上来看,番禺区开展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改革试点考虑很周到,也富有成效。困境儿童来到福利院生活,不仅有物质生活的保障,而且能平等地获取公共资源、享有权利。通过充分发动社会专业力量,建立了一整套困境儿童保护工作指导、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这些政策织起了一张困境儿童保护网。”
“困境儿童特别的成长经历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自我认知,临时小家有助于帮助他们抚平心理与性格上的缺失。”张庆鹏表示,对孩子来说,友好环境的营造、物资帮助与心理的帮助同样重要,临时小家完全按照家的样子打造,从设施、到全天候的照料措施都很完善,整体给人很温暖的感觉。
张庆鹏认为,临时小家里的“职业父母”兼具父母与教师的双重角色,既有亲子情感补位功能,也有生活导师功能,“这对职业父母提出了很高要求,当职业父母比当亲生父母更难、更有挑战。需要专业心理沟通知识与技巧,能与困境儿童耐心沟通,理解他们。”张庆鹏建议,民政部门可进一步完善“职业父母”的从业标准,并建立督导制度,确保“职业父母”的设置发挥更大作用。
中心工作室出品
专栏统筹:毕征、汤新颖
新闻推荐
乐团坚持每天训练。专家课堂近日,记者走进番禺区东怡小学音乐室,上百名三到六年级的学生正演奏着形状各异的乐器,连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