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浦核心区新建建筑禁超12米相关保护利用规划公示,包含不可移动文物11处、历史建筑25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266处
[摘要]相关保护利用规划公示,包含不可移动文物11处、历史建筑25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266处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公布了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正式征求公众意见。本次规划范围东起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庙前直街、寺贝通津和广州铁路局用地,南临东华东路、新河浦涌和东湖公园,总面积为62.55公顷,包含不可移动文物11处、历史建筑25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266处。规划指出,在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建设必要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建筑高度须控制在12米以下。
新河浦所处的东山曾是华侨、军政、官宦人家的聚集之地,400多栋历史建筑至今仍完整保存在此,构成广州现存最大规模的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近十年来,新河浦已成为来穗游客不容错过的“打卡胜地”,随之而来的便是广州市各界对“如何保护新河浦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
302处历史文化遗产被标记
本次保护利用规划分为物质性保护要素和非物质性保护要素两类。其中物质性要素有历史文化遗产,包括不可移动文物11处、历史建筑25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266处;古树名木与公园开敞空间;推荐特色街巷及东华东路推荐骑楼街的尺度、走向;街区整体风貌和节点要素。非物质保护要素包括保护太虚拳的传承和发展,保护街区内传统老字号、宗教活动、街巷故事和广州老城区传统生活生产商业习俗,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基础。
保护利用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为46.92公顷,东起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寺贝新街,南临合群二马路,包含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及周边保存良好的红砖小洋楼核心区;启明社区、松岗社区、新河浦等以低层院落式红砖小洋楼为主的居住区;培正小学、培正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为主的教育集中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15.63公顷,包括位于街区东部,达道路以西、保安前街以北范围;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南校区周边区域;东山浸信会旧址西侧区域。
核心保护范围新建建筑限高12米
规划提出,在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建设必要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扩建必要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2米以下。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新建和扩建活动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8米以下。
不论是核心保护范围还是建设控制地带,新建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等应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进行改建、修缮和危房原址重建活动的,不得增加具有合法产权的原有房屋的建筑高度,在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与街区历史风貌协调,不得改变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原址重建的骑楼建筑,其层数和檐口高度应与相邻骑楼建筑相协调。
让“东山印象”品牌走向国际
新河浦片区一直都是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对象。早在2000年,广州市政府将新河浦地区纳入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于2006年完成了《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提出将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分层次保护,并对街区的建筑肌理、传统风貌制定了明确的要素控制要求。2007年新河浦地区成为全市首个完成整体修缮的历史文化街区。
2018年12月公布的《广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将新河浦地区春园后街12号、培正二横路22号、新河浦二横路29号等十处历史建筑也纳入名单,进一步明确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点。随后,在《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中,新河浦地区内的馨园也被提名在册。“东山小洋楼”是新河浦的特色标志,也成为来穗游客“打卡胜地”之一。在保护“东山小洋楼”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好新河浦旅游资源也成为广州市越秀区近期聚焦的议题。
今年1月,越秀区发布《东山新河浦全域旅游文化体验街区品质提升计划》。为了擦亮“东山印象”品牌,越秀区政府与美国民宿短租平台“爱彼迎”还于今年6月合作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示范项目启动仪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合作试验地,利用国际化平台,引领“东山印象”品牌转变为“体验项目”,从而推广给全球游客,打造广州文化旅游新名片,焕发百年历史街区的生机与活力。
新河浦部分历史建筑
馨园
建筑被纳入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单,位于越秀区东山街道瓦窑后横街1号的馨园,曾作为民国广州第一任警察署署长的官邸,是中西结合风格的独立式住宅,现已活化为精品民宿和岭南建筑博物馆。
越秀区大东街道启明一马路9号
建于民国时期,砖混结构,高3层。建筑为早期现代风格,外墙为水刷石批荡。正立面分为三部分,二三层两侧设凸出阳台,中间部分为六边形体块,整体均带有竖向装饰线条等特色工艺和构件,是越秀区保存较好的早期现代风格的民居建筑。
春园后街12号
建筑位于越秀区东山街道春园后街12号,建于民国时期,外立面为红砖墙砌筑,入口立面为水刷石批荡。建筑入口楼梯两侧有弧形扶手,二层设阳台,保留西式栏杆。顶层设西式山花等特色工艺和构件。内部地面花阶地砖、木楼梯、铁艺窗花、木框蚀花玻璃窗仍保留。建筑保存状况较好,是越秀区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的独立住宅。
竺园
建筑位于越秀区东山街道恤孤院路12-1号,建于民国时期,高3层。建筑为中西结合风格的独立住宅,外立面为清水红砖墙砌筑,中部设楼梯,大门上方有拱形亮子,内有铁艺窗花。各层中部设凸出阳台,铁艺栏杆,纹样别致。建筑保存状况较好,是越秀区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中西结合风格的独立住宅。
恤孤院路12号
建筑位于越秀区东山街道恤孤院路12号,建于民国时期。1946-1949年为第三区公路工程管理局,1949-1953年为华南公路工程指挥部广州材料供应站,1953年起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交通部。建筑中部为伊斯兰风格装饰拱门,建筑外墙为清水红砖墙砌筑,西式栏杆、西式柱式等特色工艺和构件仍保留,是越秀区少见的体量较大的中西结合风格的独立住宅。
采写:南都记者 李鑫 实习生 杨晓彤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新闻推荐
市一医院扩建项目安置房昨日第八批次摇珠 先摇号再回迁 街坊“乐开花”
一名市民展示自己摇到的房号,露出满意的笑容。信息时报记者胡瀛斌摄信息时报讯(记者奚慧颖通讯员穗建)昨日,广州市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