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粤港澳美丽大湾区 院士专家献策绿色科技建造技术

广东科技报 2019-11-01 14:56

本报讯(记者郭静通讯员柯纪协刘少芳)10月25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共同主办的2019年《岭南科学论坛·双周创新论坛》系列活动之“绿色科技建造技术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在广东科学馆举行。

该论坛是2019年岭南科学论坛·双周创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围绕新型城镇化“安全、绿色、健康、智慧”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目标,加强推广绿色科技建造技术,助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二位院士,以及各大高等院校、建筑设计院、建筑企业等十位教授、专家、建筑集团等实业企业家分别作了十场主题、专题报告。省科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郑庆顺出席论坛。

声学环境和思维、创新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吴硕贤作了《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的主题报告,从室内声学、城市环境声学及声景学等学科,介绍了构建与评价声环境的若干前沿科技,论述了如何构建良好的声环境。

吴硕贤认为,我国的高层建筑的建造技术非常领先,但是建筑声环境控制仍然比较薄弱,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未得到严格执行,国内的生活环境跟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曾经研究过亚热带地区中小学教室发现,即使按我们现有的国家标准,还是有很多达不到标准,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吴硕贤说,声学环境和思维、创新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人类的思维主要就是聆听心声的过程,只有在很安静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思维才能走得深,走得远,这是我们建设创新性的国家,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很重要的一个前提。

同时,吴硕贤还指出,我国声学研究人才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这方面的实验室少,专家太少。过去,声学人才主要靠研究生的培养,本科生基本无专业配置,且导师非常缺。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地震重点监测区,院士推广隔震减震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福霖作了题为《城市基础设施防震减灾新技术体系》主题报告。周福霖指出,珠三角全国地震重点监测区。目前,地震还难以预测。他认为,隔震减震技术是目前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的好办法。

“华南地区,尤其是珠三角是全国地震重点监测区,4-5级地震也会导致严重后果。目前还没有大地震来,但是万一有大地震来,它会造成重大的政治、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社会影响。所以这叫做地震重点监测区,全国有几个,我们珠三角就是全国地震重点监测区。”周福霖称,有数据估计,如果粤港澳大湾区发生一次5-6级的地震,每一天要损失300亿。社会上的次生灾害就更不可估量。究其原因,因为大湾区的特点就是人口密集,房屋集中,人口非常集中,建筑密集,老旧建筑,有新建筑,也有大量的旧建筑,很多不符合抗震的要求。

周福霖认为,隔震减震技术是目前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的好办法。简单的说,隔震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加上缓冲装置,令建筑物减震。目前,隔震技术子在我国的超高建筑、桥梁、隧道等多个领域得到了验证,应用的规模、深度、广度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未来在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将大有可为。

建设和推进优质大湾区生活圈很重要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符正平教授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主题报告中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重点分析了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的内容与重要性,优质生活圈建设的推进等。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杨仕超以《地域气候与岭南绿色健康建筑》为题,归纳了传统岭南建筑的基本元素,分析了华南地区的气候及地域特征、岭南建筑元素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科学性,以及绿色建筑技术方向。

绿色科技建筑既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需求,也满足节约资源、保护周边环境的需求。10月26日,论坛还安排参会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观摩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该电厂位于黄埔区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与生物质厂、污水处理厂一起组成完成的垃圾处理循环系统。电厂设计日处理垃圾4000吨,年处理量超过133万吨,年发电量约5.8亿度。

新闻推荐

新型全球化 湾区是抓手

位于黄埔区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摄郑永年朱民龙永图马凯硕彼特·荣根马丁·雅克昨日上午,来自...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