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增城古塔
一晃来增城十年了,居住东区,近在咫尺的凤塔、雁塔却去得很少。这次趁着放假,决定细细鉴赏这两座古塔。
顺着沿江路由东往西走,便到了南山古胜,即南山凤塔的所在地。南山古胜是增城旧八景之一,也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必达之地。过去,赏南山古胜需要购买门票,这些年已免费开放,人气大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磅礴的牌坊“南山古胜”,牌坊前方有棵近150年的细叶榕,不少当地人在树根周边摆放有敬奉物品,祈求福禄安康。
依江而建的南山古庙旁,有一块不起眼的指示牌,沿石阶而上,到达半山观景的风雨亭。山上的草木郁郁葱葱,绿树成荫,荔枝树正当花期。
再往上,南山凤塔,傲然屹立。凤塔为八角形结构,共七层,外墙以青色为主调,高38.8米,瓷砖墙,琉璃瓦,红黄塔顶。拾级而上,走至塔边,从正门入塔,抬头便可看见刻有“凤塔”二字的石碑。
塔内建有螺旋式水泥梯,特别是第一层近乎垂直,上下塔需小心。斑驳的楼梯和墙壁略显残旧,拾步旋梯,每一层都可以观光,攀至塔顶,站在回廊边,举目眺望,增江周围数十里荔香秀色尽收眼底。南望荔城,气象万千;北眺蕉石岭,树木荫翳,风光秀丽。
凤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毁于清咸丰六年。清嘉庆时期,南山改称西山,南山村也随之更名为西山村。据闻,西山村是增城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其始祖蔡宗吉于北宋明道年间,从福建莆阳迁居西山开枝散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按碑文记载,由于西山人支持洪秀全起义,起义失败后,清政府镇压西山人民,凤塔也随之被毁。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山蔡联社集资重建了凤塔。
步出南山古胜的牌坊,继续从沿江东路向西行,穿越雁塔桥转右便到了豸山脚下。
雁塔坐落在城南豸山山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雁塔公园,紧靠碧波荡漾的增江。增江两岸东有凤塔,西有雁塔,形成两塔守江、隔江遥望、夹江对峙之势,成就了增城这座城市独有的一道风景。东江最大的支流增江自北向南穿增城而过,毫不夸张地说,母亲河增江给这座城市带来很多灵性和生机。2018年发布的增城形象宣传片,以水凝聚了新时代的增城城市精神:活力、开放、创新、友善、绿色。
沿盘山公路和梯级台阶均可到达豸山山岗。山上长满绿树野藤,林木青翠,白色的宝塔直插云霄,上接蓝天白云,下临流水潺潺的增江。
增城县志记载,雁塔是增城县人胡庭兰于明朝万历二年倡建,迄今已有450余年历史。历经风雨的雁塔依然十分坚固,是增城现存的唯一古塔,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雁塔塔基为红色砖石雕刻构成,塔身用砖石砌成,整座塔为楼阁式,绿檐红窗,共七层,呈八角形,边长2.5米,高32米。塔的第一层北面开有一拱门,北向石拱门匾上镌刻“雁塔”二字,系增城县人周从柬于清光绪戌子年所题。
我过往曾来过几次雁塔,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塔门紧锁,未能登塔极目四眺。豸山上已新建了观音殿,从一旁的工程展板上读到,区政府将对雁塔寺整体重建,包括观音殿、钟楼、大雄宝殿、佛教文化院、雁塔书院等,未来荔城城区的市民又多了一个综合性文化场所。
雁塔寺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二十八年,香火鼎盛数百年。之后历经战乱,雁塔寺、雁塔祠破坏殆尽,唯有雁塔高耸于豸山上。
登高雁塔山,俯视增城大地,一江穿城、古木葱翠、高楼林立、山水田园、城乡风光,尽收眼帘,名副其实的生态宜居之城。
增江两岸,处处都有垂钓的人群,自北向南,由远及近。
如今,南山凤塔和雁塔公园已成增江两岸的市民休闲健身必去之地,眺望雁塔、凤塔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明朝到今天历经数百年,凤塔和雁塔,见证着增城这座小城数百年来的变迁,数经风雨却依旧耸立在增江之滨、豸山之巅,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古韵,不得不说是历史文化上的奇迹,她悠久的文化内涵,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影红)记者昨日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广东省退役军人应急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10月1日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