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酒店:首家引入外资的五星酒店

广州日报 2019-10-28 03:56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经常遭遇酒店紧缺的尴尬,尤其是在广交会期间,有不少外商来广州没有酒店住,只能睡在东方宾馆的大堂和走廊上,有的则被送到从化温泉宾馆,第二天不得不起早赶回交易会展馆。一些外商在离开广州时抱怨道:再也不来广州了。而为商务游客提供便捷的吃住行,必须要建宾馆,钱从何来?

1978年,香港商人胡应湘看好内地旅游业的投资前景,于是和6位合伙人成立香港新合成有限公司,集股10亿港元,准备到内地开办酒店。在外地经过一番周折,他来到广州,准备在广州筹建中国大酒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用外资建酒店,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究竟行不行得通,大家心里都没底。如果成功了,不仅对广州,乃至对全中国都有重要意义;倘若失败了,也可能让广州的投资环境变得不乐观。

项目经市委主要领导同意并极力促成之后得以批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拟订合同,如何开展合作?当时还没有中外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这种由穗方提供土地、港方全部出资的做法,在新中国酒店史上并无先例可循。仅仅为拟定合同,有关方面就准备了几个月,光是草稿,就足足半尺高!

酒店建成之后,各方就酒店管理权归属问题又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把管理权交由对方,财务调动、人事任免以及业务管理权都不在中方,会导致大权旁落,穗方将居于无权地位。最终,广州市委、市政府坚决按照合同办事,由港方管理。理由有二,一是内地缺乏国际大酒店管理人才,二是由对方管理,穗方可以从中学习经验。最后,由港方从国外聘请专业人士管理。

1992年,经国家旅游局的评定,中国大酒店被评为国内首批五星级酒店之一,并以97.7的总分排名第一。从中国大酒店成长史不难看出,要做新中国第一个吃螃蟹者,非但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胆量,还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智慧,敢于变通、善作善成。

(广州日报评论员练洪洋)

新闻推荐

打造大湾区“后花园”:从化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炼成记

北回归线标志塔和广州地铁十四号线在从化相遇,从化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邬影红摄■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