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健康“防护网”越织越密

增城日报 2019-09-18 08:34

增城近年医疗卫生投入逐年增加,2019年上半年达8.85亿元;14间基层医疗机构启动标准化建设,增设先进医疗设备;南方医院增城分院开诊,三级医院不断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量质同升……翻开70年医疗卫生发展的时间轴,增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增城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的战略目标,实施健康增城战略,逐步完善医疗体系建设,织密健康“防护网”,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不停步

看病就医更便捷

记者在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增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该中心设有西医全科诊室、中医全科诊室、医技、药械、慢非、免疫规划门诊、妇幼保健、宣教等科室。同时,中心还配有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心电图、DR、康复理疗等一系列先进医疗设备。增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增城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个缩影。增城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当地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014年,增城启动镇级医疗机构标准化改造建设,并增设先进医疗设备。改造装修后,基层医疗机构面貌焕然一新,医院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医务用房分区更加科学合理、设施设备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善。

“基层医疗机构要发展,光靠"颜值"还不够,更要提升"内涵"”。增城区卫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改革势在必行。

早在2011年,增城启动新一轮医改工作,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绩效工资制度等系列改革措施相继落实,“以药养医”痼疾逐渐被打破。

在此基础上,2015年,增城进一步深化基层机构综合改革,在广州市率先实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事业单位管理”新模式,全部基层医院适度“放权”给院长,赋予院长“用人权”“做事权”和“分配权”。

进一步深化基层机构综合改革后,达到了院长主动管理、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强、病人流向基层等良好效果。数据显示,与改革前相比,门诊、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下降15.5%和14.5%。

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诊疗环境和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便捷、更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就是其中一项,村(居)民与基层医疗机构签约,便能拥有“专属”的家庭医生,享受合理的健康服务。

“实施家庭签约服务后,医生服务模式由过去"坐堂门诊"变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群众看病就医更为方便。”石滩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队长黄洪添说。

截至今年8月,增城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73个,共签约55.09万人,签约服务率达45.98%。签约服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分级诊疗推动信息化建设

就医实现“一卡通”

急性心肌梗死,如不及时施救,高死亡率极高。50岁的患者张先生通过“绿色通道”,从小楼镇的村卫生站及时转达增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最终转危为安。

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生肖宏凯介绍,中心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作用,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积极联动,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他所说的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其实就是增城医联体建设的初期模型。2015年,增城正式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医联体建设于2017年迎来集中签约期。从当年3月到8月,先后成立广医五院与派潭镇中心卫生院、广东省水电医院—艾玛妇产医院、广药附一院与石滩镇中心卫生院等医联体。同年8月28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区人民医院和全区14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医联体协助协议,组建“1+1+N”模式的医联体。

随后,增城进一步探索医联体的细分模式。2018年7月,以区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成员,组建“1+15”模式的中医专科医联体。同年11月,依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建立由区妇幼保健院牵头,15所基层助产机构为成员单位的产儿科医联体。

“医联体发挥作用的一大关键在于打通各医疗机构间的患者信息壁垒,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这也有利于推动增城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上述负责人说。

当前,增城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启用统一诊疗卡、健康档案调阅等区域化应用。病人可以持健康卡、身份证、市民卡(社保卡)挂号、看病、缴费、取药和报销。基层医院可以随时调阅病人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可以注册登录查询电子健康档案,在增城医院就医实现“健康一卡通”。

优质医疗资源项目相继落户

满足多层次就医需求

根据《2016广州城市总体规划》显示,增城2020年人口规模目标为210万,比2016年114万人增加近100万人口,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更大。

为增加医疗资源,增城在“十三五”期间提出“47206”的医疗布局规划,即打造4所三甲医院、7所二级医院、20所一级医院和小型专科医院、6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从医疗经费投入也能看出增城引入优质医疗资源的决心。数据显示,近三年投入41.6亿元大力推进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其中政府投入21.6亿元、社会资本20亿元。

如今,一大批优质医疗项目落户增城:位于增城开发区的南方医院增城分院一期顺利开业;城区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建设脚步加快,广州前海人寿医院正进行开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龙城国际康复医疗健康中心选址中新镇……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这份纲领性文件的出炉,把大湾区建设推向了新的阶段,也为增城健康服务业规划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指引。

上述负责人表示,立足增城,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瞄准“一带一路”,为群众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是增城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目标。

目标已定,方向已明,下一步是行动。增城将依托增城区资源特点及城市定位,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和资源要素等客观条件,计划以广汕路(增城段)、广州地铁21号线(增城段)沿线及挂绿湖周边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服务生物科技重镇,形成健康服务业聚集地。

新闻推荐

南都探营地铁二十一号线天河智慧城站“黑科技”哪节车厢最挤 站台屏幕话你知

站台上方的智能信息屏除了显示列车开往方向、当前位置、到达时间等基本信息外,还能实时监控每节车厢的拥挤程度。车站进闸...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