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到单位 增城区基本建成惠及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养老金又上调155元!刚开始退休的时候,每月有近2000元的退休金,现在我每月能领3000多元。” 2009年退休的陈细妹,因为连年上调养老金,日子过得十分惬意。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如今自己和老伴每月退休金加起来有7000多元,周末一大家人出去聚餐,每年暑寒假还会带着孙子孙女出去旅游。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增城社会保障事业走过试点起步、完善体系和稳定发展的历程,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从无到有,覆盖群体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到单位,保障水平从低到高,服务能力从弱到强,实现由城镇职工的单位保障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根本性转变,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民、惠及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保险城乡统筹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增城区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工作主要依靠单位保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保障职工基本生活和发展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集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兴起,企业用工、收入分配、保障需求等带来了巨大变化,增城社会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探索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1985年建立了企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1994年和1996年,分别建立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2005年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企业城镇职工的“五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社会保障对每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增城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推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认真做好养老保险保障工作,实现社会保险城乡统筹、全民共享普惠。
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2012年8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并轨,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12月,实施广州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广州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实现城乡统筹。2015年1月,增城区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广州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险全民参保。近年来,增城区大力实施“全面参保计划”,参保对象从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扩展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参保人数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6月底,全区城镇职工参保缴费人数118.1万人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人数70.4万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单位数达455个,参保人数17.2万人。2017年,增城区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入户调查,在全广州市率先完成调查任务,社会保险实现精确管理。
社保待遇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6月,全区城镇职工领取养老金3万多人,发放人均养老金2560元。失业保险金领取人数1661人,每人每月领取1890元。城乡社会养老金人数9.8万人,人均养老金613元/月。
社保经办服务下沉镇街。2014年9月,增城区各镇街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征缴工作。2016年1月,增城区各参保村、居和参保人可以直接在镇街城乡居保经办部门实行“一站式”办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同年1月,增城区职工社会保险的个人(单位)缴费历史打印、失业人员失业认证等业务下沉镇街,各镇街逐步承接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工作,逐步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2016年6月,区社保中心被广州市评为“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机构”。2017年,区社保中心的群众满意度在全市排名第二、业务管理内控考评名列全市第一。
医疗参保人数逾100万人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政策,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增城自2005年启动社会医疗保险以来,逐步完善制度,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伴随广州医保改革的发展,历经了市级统筹、城乡统筹等多个重要的改革节点。
在广州市的统一部署下,增城通过提高大病保险待遇、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水平等政策措施,积极保障区内城乡居民医保待遇,避免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今年增城再次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在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待遇水平,未成年人及在校学生在三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提高到80%,其他城乡居民在三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提高至70%。
陈女士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慢性病,从2010年就开始参加广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今年,我在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了3次,住院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费用共49980元,医保记账报销33936.29元,我只需要承担个人应负担的费用16043.71元,而且这些费用都是直接在医院现场结算,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经济负担。”陈女士说。
增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自2005年12月正式启动以来,参保人数从6.95万人扩大到现在的27.84万人,增长率达300.58%;增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自2015年1月实施以来,参保人数由66.58万扩大到现在的71.02万人,增长率达6.67%,群众覆盖面不断扩大。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召开各大中专院校城乡居民医保工作会议,提前做好各大中专院校学生城乡居民医保收费工作等,以实现2020年区内98%参保率的目标。”广州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增城分中心副主任屈定龙说。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增城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目标。近年来,增城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就业创业事业健康发展。
积极扩大就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普惠性就业服务。据统计,2016年至2019年6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1900人,新增登记失业人数12530人,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实现就业1062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6720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全区举办现场招聘会97场,提供空岗14.4万多个,进场人数近16万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近3.6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99万人次,累计转移就业19.2万人次,累计转移就业率达91.3%。全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日趋成熟。区级和镇街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村居劳动保障服务站,基本形成区、镇(街)、村(居)委会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创建充分就业社区56个,创建率达98.24%,创建充分就业村244个,创建率达85.9%。全区341个社区(村)已开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网络,社区(村)平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网络覆盖率达100%。
就业扶持政策措施逐步完善。2017—2018年,增城区出台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缓解企业生产一线员工招工压力实施细则,以及戒毒康复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意见等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并落实广州市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2016年至2019年6月,全区审核区级招用工社保补贴37605人次,补贴资金1093万元;审核职业介绍补贴503人次,共发放5.03万元;累计审核省级创业补贴共发放资金204万元(一次性创业资助22.5万元,创业带动就业补贴180.3万元);审核市级创业补贴共发放资金1505.53万元;审核广州市级招用工社保补贴220.3万元,岗位补贴54.9万元;审核亿元企业招用一线员工补贴31.2万元。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举办“创业图片展”“创业项目展示会”等活动,介绍创业典型的成功经验,带动其他劳动者创业。通过举办“创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双创周”等活动,让创业者了解创业优惠扶持政策,推动扶持创业、促就业工作。2016年至今,共举行“创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活动”20场,惠及在校大学生2300多人。申请创业担保贷款86人,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力促自主创业。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日趋规范。2016年至今,全区新增受理行政审批机构22家,网上年审完成率达86%。建立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和指导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守法、诚信经营。增城区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接待各类企业6800多家次,各类求职人员4.7万人次,为求职者提供12.7万个就业岗位,职业介绍成功就业9959人次。完成560家次定点企业监测和160家次失业动态企业监测网上申报,完成率达100%,准确引导异地务工人员合理有序流动。
推进住房保障工程改善困难群体居住环境
为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城区初步建立了以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将住房保障范围由原城镇低收入家庭扩大到城镇中低收入、拆迁安置、来穗人员、新就业无房职工、紧缺人才等方面,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区筹建保障性住房3万多套,建筑面积350多万平方米。
2009年4月,增城区首个政府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百晟·汇翠湾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采取在普通商品房小区配套建设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方式,共建设政府保障性住房808套,建筑面积53858平方米,包括经济适用住房593套,建筑面积40952平方米;廉租房170套,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安置房45套,建筑面积4506平方米,2011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截至目前,小区已投入使用近8年时间。
2013年底,增城区采取“三旧”改造项目配建的方式,正式启动增江街汇景花园政府公租房项目建设,共配建公租房350套,建筑面积17500平方米。2017年6月正式交付使用,截至目前,小区投入使用近2年时间。
上述两个政府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对象主要是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农民、拆迁安置户、渔民及因特殊原因造成住房困难的群体,截止目前,解决了1121户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棚户区改造是省、市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增城区高度重视,2009年至今,增城区共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24个,启动建设棚户区改造住房21368套,建筑面积达308.57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拆迁安置和政府性储备用房使用。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拆迁安置新社区项目,建设安置房 3099 套,建筑面积28.83万平方米;广晟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低层职工宿舍共240套,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挂绿湖水利工程核心安置新社区项目,建设安置房14850套,建筑面积244.79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投入使用棚户区改造住房7816套,切实改善了相关困难家庭及职工的居住环境。
积极完善落实扶贫助学机制
增城区积极完善落实扶贫助学机制,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确保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教育公平,社会和谐。
增城区对增城区户籍“持证”困难家庭学生(即持有市民政部门核发的有效《广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广州市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广州市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证》《广州市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证》《五保供养证》或市总工会核发的有效《特困职工证》其中之一)、残疾学生、孤儿学生、农村纯女户(一女、二女)家庭学生、参战涉核人员子女学生以及非“持证”困难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对普通高中“持证”困难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及家庭贫困证明学生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其他类别学生的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200元;职校“持证”困难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其他类别学生的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确保增城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因贫失学。
新闻推荐
“蝶变增城 宜居湾区”圆桌会议落幕 专家:增城区房地产市场有优势
信息时报讯(记者罗莎琳)日前,由广州市房协主办,保利中海金地·大国璟、碧桂园凤凰城云顶、香江天赋、合景誉山国际、金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