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瞻岗埔围垄屋感怀

增城日报 2019-09-02 22:06

在热切期盼中,我终于走近了岗埔围垄屋。

跨进你门槛的一刻,我的血液似乎都往头上涌。因为我进入的不是普通的屋场,而是岗埔先民的神圣之地。曾听说,这是广州地区罕见的客家传统围垄屋。《增城县志》记载了它的历史,广州市政府还在此立了文物保护碑。

坐东朝西、前方后圆、两堂两横一围垄的你,虽不及声名远播的福建土楼大气,但也不失端庄与稳重;泥砖土瓦、墙体单薄、大部分墙体没有批荡,虽看上去有些简陋,但也抵挡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墙体上端铺设牢固的输电线路,足以见证新中国成立电灯引入村庄后,大部分主人才从这里搬迁出去。能持续几百年为一代一代的岗埔子民提供栖身之所,这是值得铭记的奇迹。

在阴沉的天气中,我默默行走在用鹅卵石铺砌的长满青苔的街巷,心怀敬意地寻找历代主人留下的生活印记,忽然望见横屋里仍住着一户人家。是缺少能力建造新宅?还是从新宅返回来临时居住?我好想问询屋里大哥仍固守旧屋的缘由,却欲言又止。

在走走停停、左看右望中,目睹你那被岁月风雨冲刷得凹凸不平,正借助根根木条柱柱木桩支撑的老墙,我不禁黯然神伤,感慨之下,更增添了追念岗埔先民的思绪,仿佛听见屋里曾经荡漾的欢笑声,听见屋里曾经有过的悲泣声。毕竟,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岗埔始祖陈文渠带领族人来此建房开居起,一个个生命在这里诞生,从这里消失,悲欢离合成了这里的生活常事。我看见月夜星天里,主人们围坐在院子里纳凉、聊天、谈农事、话家常的温馨情景;也看见主人们在耕读传家中,欢天喜地为族里出色的读书人刻石立碑的热闹场面。

一座围垄屋,就是一个居住与防守完美结合的自然村落,不论你家我家、不论上代下代,同一道大门进出,大家拧成一股绳。曾听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入侵当地时,屋里主人共同在两侧碉楼用猎枪抵御来犯日军,最后难于扼守时又男女老少一同向后山撤离。

同是客家人,我渴望能够穿越时空,感知岗埔先民为避战乱逃离中原、辗转南迁的苦难史,感知岗埔先民来到这里安营扎寨、稻草加泥土炼砖建房的困苦艰辛,感知岗埔先民一锄一镐开荒垦地栽种庄稼的不易……

新闻推荐

增城区应急管理局举办培训班

本报讯(记者黄婧琪)为进一步提升增城区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基层森林消防队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区应急管理局于8月2...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