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广彩女传承人锁定新目标传承必须有活力,活力只能来自创新

羊城晚报 2019-08-31 13:29

广彩90后传承人陈韵诗 受访者供图

策划:吴江统筹:孙晶李卉

文/羊城晚报记者王丹阳

当中国民企走到“四十不惑”,创一代开始进入交班季,创二代渐次登场。在民企传承过程中,创二代与父辈有什么样的冲突?遭遇过哪些困惑?他们展现出怎样的个性?羊城晚报联合广东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广州工业经济联合会、广州市企业联合会和广州市企业家协会深入调研,推出《经济新动能民企新力量创二代来啦!》,与您一起探寻答案。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今年8月,如果走进广州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站台内,就能看见由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的《指间的广州制造——“匠心积金”广彩瓷文化展》展览。

在这个炙热夏天,绚丽的广彩作品给步履匆匆的都市人带来了一丝亮色。不少人在一幅《广彩薄胎茶杯》前驻足拍照,被大胆饱满的配色吸引,但几乎无人知道这个精美广彩茶杯的作者是一名90后女生。

她就是“广彩”二代,广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文敏大师的女儿陈韵诗。

父亲给她

选择的自由

1990年出生的陈韵诗一头栗色长发,笑起来甜美。外人第一眼很难把这名外形时尚的90后美女跟有3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结合起来。

陈韵诗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广彩底蕴。她长在“广彩”家庭,自小就被“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的广彩文化熏陶。父亲、广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文敏18岁时开始跟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培锡学习,26岁下海经商,花了40年时间从工厂学徒一路打拼成为广彩行业的“大腕儿”。

虽然创作辛苦、创业艰难,陈文敏却自豪自己坚持了一件事,就是无论每日创作多晚,第二天早上他都要亲自送女儿上学,就为了在路上有时间跟女儿交流。这种言传身教和交流习惯一直保持到陈韵诗上大学前。广彩至今都是父女日常聊天对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让父女俩不仅有话说,还多了默契。

与父辈辛苦学艺、创业不同,作为陈文敏的独生女儿,陈韵诗6岁在家开始就拿起了画笔学习创作广彩。幸运的是,陈韵诗不只有父亲教他,还自小得到师公余培锡的指点。跟很多独生子女不同,陈韵诗自小生活在有爷爷、奶奶、师公、师婆的大家庭,其乐融融。

更幸运的是,父亲从没规定她必须学书法、学绘画、学广彩,反而是给了她足够的爱和信任,让她自由自在成长和有人生选择的自由。

对陈韵诗来说,广彩不仅是技艺、工作,更是人生记忆、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修养和思维。

26岁开始创业

的老爸做榜样

1987年,在陈韵诗出生前3年,渴望艺术创作自由的陈文敏离开了工作8年的工厂,在广州番禺莲花山开设了自己的彩瓷厂。那一年,陈文敏只有26岁。

当时,广彩业内有两种非常畅销的瓷器,一名“白玉玲”,一名“八头茶具”。自1987年起,陈文敏的工厂几乎承接了广州当时从白天鹅、东方宾馆等广州所有三星级以上酒店的订单,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覆盖面都是广东地区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到1992年,陈文敏31岁时,每年对外的销售额都超过了500万美元,使得陈文敏的莲花彩瓷实业公司成了业内唯一拥有广交会分配性展位的单位。

对于生意为何30年来一直做得顺风顺水?陈文敏坦言,是一路遇到很多人对一个陌生年轻人的帮助。“没有什么秘诀的,就是要比别人勤快一点,少睡一点,多动脑筋。”陈文敏说自己能被那么多人青睐,能够“占据广彩界大半壁江山”的秘诀,就是至今仍未停止的创新和探索。

2005年,女儿陈韵诗15岁时,陈文敏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里程碑——广彩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准备运行。陈文敏将精力和重点转向对广彩三百年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形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整理,最终,广彩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成功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文敏也成为广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经历三次选择

选定事业

与很多“创二代”不同,陈韵诗现在将广彩当做一生要做的事业,实际上经历了三次选择。

一次是上大学选本科专业时,陈韵诗给自己选了与广彩并不相关的环境艺术专业。对此,陈文敏的态度一如既往,就是给女儿自由,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他的意见只作为参考。

四年后,陈韵诗本科毕业,准备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学校、专业选择时,陈韵诗还在犹豫要不要以后回来帮父亲。她又一次选了一个与广彩不相关的专业,但是求学地点选择了与广彩渊源颇深的澳门,而非国外高校。她怕自己一旦离开家太远了,就真的回不去了。

两年多前,当陈韵诗硕士毕业时,人生选择再次出现了。一种是继续留校读博士,一种是留在澳门,一家知名企业邀请她,有一个报酬丰厚的职位在等着她。但这一次,陈韵诗做了一个让父亲陈文敏意外的选择,回到广州,做广彩传承人。

陈韵诗说,她想过自己的人生可能,但她更在意还有谁能帮父亲,还有谁能传承广彩。特别是在她接触的广彩圈里,40、50岁的人都可被称为年轻人,更让她感到时不我待。

创新探索

做不一样的广彩

毕业后刚进公司时,她跟父亲商量要搭建一个自己的团队,由年轻人组成,做不一样的广彩。为此,陈韵诗专门去请教做运营的朋友,研究小红书、抖音、微信等线上传播方式,以及像故宫文创那样做跨界营销。

但在父亲陈文敏看来,做广彩的人要沉心静气,不应该过多与外界接触,做太多宣传。年轻人虽然主意多、想法多,但是很多想法不成熟,不够稳。在女儿陈韵诗看来,无论她每次想出奇思妙点,父亲也一定坚持让她写报告、拿数据说话。在这个流量时代,广彩大师除了创作,也需要与外界交流。

这样的磨合持续了两年。直到最近,两个人达成了共识——广彩的传承既不是没有根基、可随意修改的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要躺着等人扶持的传承。广彩的传承必须得有活力,而活力只能来自创新。

一个有着爱马仕品牌logo的茶杯动辄几千元,却受到国内不少80后、90后白领热捧。早在300年前就已在国外贵族家庭广受欢迎的广彩,为何不能走奢侈品、精品风格?广彩一定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吗?

今年中秋前,陈韵诗牛刀小试,在朋友圈里发售了限量版的中秋广彩礼盒。用精美的广彩茶杯搭配文创包装,一个礼盒足有一人手臂长,像一个帆船一样,文化韵味十足。一经发售。就受到不少客户热捧。甚至有的客户追着她打几次电话,她只能解释说,都卖完了,无法加量。

如今,陈韵诗正在搭建自己的广彩传承和传播团队。她的想法是让广彩更多元化,因为,只有创新和探索,才能让广彩有活力真正传承下来。这也是广彩从300年前传承至今的秘诀。

对话

创新需要拼劲

羊城晚报:与你26岁创业时相比,现在你女儿也在20多岁开始搭建自己的团队。你觉得两代人做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陈文敏:我们那时创业就一个词:拼尽全力。所有事情都要去拼,去用尽全力。现在的年轻人成长环境不一样,没有这种紧迫感,凡事都留了余地。

羊城晚报:你对女儿这种创业或是创新有什么担心?

陈文敏:不担心她的能力,就是担心她还不够稳,经历不了挫折。所以我要在她背后,帮她把握。

羊城晚报:有统计数据显示,有四成“二代”不愿意接班,你为什么会选择接班?

陈韵诗:我特别理解父亲,懂他。我周围的朋友、“二代”有很多人不愿意回家接班。但我自己在读硕士选择学校时,就开始想不要出国,不一样的环境、时间可能会改变人。毕业时,我也最纠结。我可以硕博连读,也有一个非常吸引力的offer,但我觉得读书、在外面工作任何时候开始都可以。创新需要一股全神贯注的拼劲,尤其留给女性毫无羁绊的工作时间更少。作为90后女生,留给我全心全力去拼,以事业为重心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我选择了硕士毕业就回来。

羊城晚报:你有没有父辈对事业的热情和情怀?

陈韵诗:可能生活的年代和环境不一样,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像父辈们只追求事业,我们更喜欢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我也爱健身、美食、旅游,有个人兴趣爱好,工作后希望有个人空间,但这些并不影响我对事业的专注与努力肯拼,只是两代人工作、生活方式不一样。

新闻推荐

拆违建升级厕所配置 白云山全力推行还绿于民工程

信息时报讯(记者黄熙灯通讯员穗林园宣)8月23日,记者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获悉,今年以来,广州全力推进还绿于民、拆围透绿、公...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