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温度 民生的福祉

广州日报 2019-08-20 04:04

田秋生(受访者供图)吴颖民(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徐颖琦(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李近(受访者供图)区竞志(受访者供图)

前言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直以来,让老百姓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这不仅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社会发展的标尺,民族振兴的标志。在广州,那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承载着人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庆生,广州日报大型系列报道“70年70广州地标”本期聚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经赫赫有名的工字楼、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广州大学城、广州中学这六座城市地标。从它们发展脉络的梳理中,去感受广州民生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70年70广州地标”系列共12期,集齐本系列所有版面,完成形状为“70”的拼图,您就有机会参加后续活动。

在广州,民生事业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强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提升幸福指数,一直都是广州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而那些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也因此成为一代又一代广州人的集体记忆。

工字楼见证无数医学奇迹

谈起民生话题,不可不提医疗事业。如今,经过70年的奋斗,广州早已成为国内医学界公认的三大“高地”之一了。而且,在呼吸病、鼻咽癌、器官移植等领域的研究和治疗更是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而作为华南医疗中心,广州拥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名牌医院。它们既是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战场,也是广州人生活的重要保障。

很多街坊都记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工字楼,因传奇的色彩,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后期广州医疗建筑的代表作。工字楼建成于1956年。当时,广州的医疗事业正是百废待兴。工字楼的诞生,无疑为医疗事业的振兴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这座地标因鸟瞰其外形呈“工”字而得名,由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主持设计,属于“全国样板工程”,并连同整个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一起,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工字楼是创造奇迹的土壤——国内首例亲体肾移植手术、国内首台体外反搏装置、国内首例带血管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移植手术、我国首例卵巢移植手术、“中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等,均诞生于此。近60年来,工字楼将广州医生攻克难题时的身影定格在时光中,默默地讲述着他们敬业进取的故事。进入21世纪,工字楼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2003年,一场“SARS”遭遇战让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简称“呼研所”)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时,疫情来势汹汹,好几家医院都已不堪重负。这时,钟南山院士带领呼研所挺身而出:“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就这样,钟南山领衔的广东呼吸病防治队伍,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经验,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经此一役,广州的呼吸病研究队伍也在全国扛起了领军大旗。

“SARS”遭遇战也暴露出广州各大医院收治能力不足的短板。此后,广州加大对医疗基础建设的投入,扩院区、起高楼、引设备,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医院环境,院区纷纷旧貌换新颜。

这一时期,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科大楼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广州医疗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不但体现了为“智慧医院”“精准医学”助力的建设思路,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华附建筑见证教育阔步向前

70年来,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教育经历了从“缺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的变迁。在广州这片土地上,既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雅中学、执信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广东实验中学等一批老牌名校,也有广州中学、广州外国语学校、广州大学等后起之秀。教育者不断探索改革创新路径,形成一系列宝贵经验,努力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建筑的变迁,便是广州教育阔步向前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的校舍远远没有现在漂亮。由于全市教育基础薄弱,资金缺乏,所以学校多数会利用从前的旧校舍作为教室,少数的新校舍则以平房居多。改革开放后,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进入上世纪90年代,教育现代化成为了共识。作为广州乃至全省的重点中学,华南师大附中从1979年便开始了南教学楼的建设。1997年,华附“四大工程”——办公楼、奥校楼、多功能体育馆、21层教工宿舍的建成,使华附校园布局基本确立。

在这期间,广州诸多校园都开始了基础设施建设及提升改造。在使校园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教育理念也在革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教育迎来新地标:广州大学城。这片位于番禺小谷围的建筑群对于广州教育的意义绝不只是“地盘变大”这么简单。用地面积的增加,也带来了硬件水平的上升:一流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现代化图书馆、崭新的师生宿舍……都为广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带来“质”的变化。其中,位于中山大学东校区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拥有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更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广州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推动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017年,以广州命名的“广州中学”正式开办,一张宏伟的教育蓝图徐徐展开。作为“智慧校园”,广州中学所拥有的不仅是高科技课室,纳米黑板、电子书包,更有宽松超前的全新教育理念。2019年,作为首批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四个城市之一,广州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探索基于网络环境更加开放的教育形式,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引导孩子主动探究、快乐学习,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专家视角

田秋生: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大学城方便了各校资源共享

大学城因其集聚性带来非常多的便利和好处,以我们广州大学为例,首先是解决了集中办学的场所问题。现在的广州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合并伊始,校园分散,各校区面积小,师生来往不便,甚至开个大会都不容易。学校整体搬入大学城后,不仅校园面积扩大了,教学设施及学生宿舍也升级了,硬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原来分散的各个校区得以聚在一起,大大方便了管理及校内资源共享。

老师和学生也是大学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大学城内有十所大学,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大学集群,各个学校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资源共享。首先是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我作为老师的直接感受是,各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从国内外请来的专家往往可以一天之内去到多所高校。对学生而言,可以很方便地去外校听讲座甚至选课。其次是各种公共设施、包括体育、生活与娱乐设施的共享。比如广州大学商业中心就一直是大学城各校师生共同的购物、就餐场所。而广州大学因为临近广州美术学院,师生们也经常去广美食堂就餐。另外,大学城优美的环境与良好的公共配套设施,营造了良好的整体环境,让人身心愉悦,为环境育人提供了条件。

吴颖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附原校长、广州中学校长

中学的变迁,体现教育者的锐意进取

华附是省教育厅直属中学、广州中学是广州市天河区属的中学。两所学校的变迁,体现的是广东省、广州市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育者的锐意进取。

华附的校园建设是很有特点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建筑精美、校园文化浓郁。校园改造从1979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按照既定的规划、逐年改造,才有了今天美丽的华附校园。在这期间,华附有了学生会、学生社团,从1990年开始组织学生外出学农。如今,这些做法都已成为广州中学校园里的常态。

伴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基础教育从效率优先到注重公平,从重视成绩到回归以人为本。

广州中学是面向未来的高水平新型学校。广州人一向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既然是广州中学,就应该体现广州精神。智慧校园建设、课堂教学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等一系列举措都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体现,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百姓情怀

工字楼里的童年大学城里的青春

徐颖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专家

我比老广熟知的工字楼“小”5岁,可以说在楼里从小玩到大:儿时我常去楼里等候给病人开刀的父亲下班,长大后我在楼里为病人做手术。工字楼里,诞生了广东乃至全国医学界的很多个“第一”。1983年,国内首间心脏重症监护室建成后,全国同行都来参观,走廊里都站满了等候观摩学习的医生。

医疗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看着它从一栋崭新、先进的“全国样板楼”,渐渐沾染岁月的沧桑,变得“落伍”了,最终目送它于2015年走进历史。如今,在它的原址拔地而起的是更新、更高、更先进的手术科大楼和供病人散步休息的绿地,不仅可以为更多的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也可以改善医院的环境。

李近:

广州大学教师

我是1996年大学毕业后来的广州,在桂花岗的广州师范学院任教。

2000年广州市属高校合并组建了新广州大学,2004年整体迁入小谷围岛新落成的大学城校区,可以说见证了大学城的诞生与成长。

屈指算来,作为新客家人,我在广州工作23年了,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干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从2004年算起,可以说和大学城有着不解之缘。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住在城北市郊的白云区,并不是典型的大学城居民。但工作单位的性质,决定了我每周至少有三四天往返大学城,这里是我跟年轻学子共同学习、挥洒青春的地方。

有人说,大学城是平均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10间高校,十几万师生和原住居民,共同组成了人口稠密、文化韵味浓厚的现代化社区。

15岁的大学城,相对于人类来说,还处于少年时代,年轻有朝气,充满活力。可能还有一些不成熟不尽完美的地方,比如生活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线路的开拓,高校学生宿舍和教师公租房的建设等,不过大学城年轻啊,还会进步,还有成长的空间。

作为大学城的一分子,我亲眼见证了她的诞生与发展,从路边小树到冠盖成荫,从小岛村落到校舍云集,期待大学城满园桃李,也相信她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区竞志: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老师

数十年来,华附培育了许多栋梁之材,是广州教育的一张“名片”。我于1984年7月到华附工作,立即爱上了她的“名片”——聚清园。

聚清园四时花木芬芳,书声琅琅,是华附神奇的圣地。在四角的草地上,分别有四个人物雕塑,代表着“春、夏、秋、冬”,寓意时不我待,勉励学生勤奋读书,积极锻炼,健康成长。这里是华附特色教育的课外活动课堂。园中心水池上宛如彩虹的石桥,是学生经常合影的地方,也是小歌手比赛的舞台,更被学生昵称为“状元桥”。每年高考生进入考场时,向着校门的方向意气风发地走过状元桥,寓意高考高中,走向如意的大学;而初三的同学则背对校门的方向,寓意中考胜利,考回华附。

建筑目录

40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1951年

1951年,应时任广州市长叶剑英“建立一所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医院”的要求,广州市工人医院在原中法韬美医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后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院于1979年成立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成为2003年抗击SARS战场的中流砥柱。2009年,该院启用地下3层、地上30层高的新住院大楼,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广东省人民医院

1951年

广东省人民医院前身是广州中央医院。1951年的一天,广州刚刚顺利实现城市接管,正是百废俱兴之时。叶剑英在一张两尺见方的宣纸上用毛笔写下了“广东省人民医院”七个苍劲的大字,成为了省医的新院名。医院整体实力雄厚,标志性科研项目成绩斐然。2017年度全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复旦版)综合排名第29名,位居全国省级人民医院前列。

41

中山一院工字楼

1956年

中山一院工字楼落成于1956年,当时曾涵盖了医院麻醉手术室和大部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住院病房,见证了许多医学奇迹的诞生,例如国内首例亲体肾移植手术、国内首台体外反搏装置、国内首例带血管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移植手术等。2015年1月,工字楼退出历史舞台。

42

华附建筑群

1979年

20世纪60年代,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定址广州天河石牌。现在使用的教学中心区域由东、南、西教学楼以及北面的生化楼组成。被四栋教学楼围绕的是1996年由校友设计建设的“聚清园”,以中央层递式下沉的水池和环绕着的12个石球组合成钟表概念,寓意珍惜时光。

43

广州大学城

2004年

广州大学城面积为34.4平方公里,2004年9月迎来首批高校进驻。这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一流大学园区,也是本世纪引领广州高等教育腾飞的标志性建筑群。

44

妇儿医疗中心

2009年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是许多广州人的第一个“家”。其中珠江新城院区是广州医疗卫生系统的标志性建筑,2009年建成后,该院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全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近年来,广州妇儿中心推进“智慧医院”建设,让患者享受更便利的医疗。

45

广州中学

2017年

广州中学诞生于2017年,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原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现有凤凰校区、五山校区、名雅校区、天润校区、龙口校区五个校区。其校本部凤凰校区校舍建设颇具岭南建筑之风,而装配有广东最先进的触摸纳米黑板等“高科技教室”则体现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理念。

专题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

手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

本版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刘晓星

新闻推荐

小龙虾降价才不久,八月又涨价? 业内人士:小龙虾季接近尾声,货源不足涨价“很正常”

记者走访了番禺清河市场的海鲜水产区,大部分档口小龙虾售价在12~38元/斤不等。信息时报记者黄骆摄信息时报讯(记者黄骆...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