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水稻科学施肥技术 实现化肥减量施用

增城日报 2019-08-09 11:23

目前,增城区晚稻抛插秧即将结束,马上转入田间管理工作。为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施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现提出晚稻科学施肥技术措施。

一、水稻施肥原则

根据增城土壤富磷缺钾的特点,施肥结构整体上控(减)氮、减磷、稳钾;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推广使用水稻专用配方肥,进一步减少磷肥的施用量。在施用配方肥同时,根据土壤养分和禾苗生长状况,针对不同地类,配施适量尿素或氯化钾单质肥料,对 “大配方”进行“小调整”。

二、水稻化肥减量综合技术措施

(一)科学轮作。推广水旱轮作,推广“菜—稻—菜”、“稻—稻—菜”“稻—稻—绿肥、“百合花—稻”等水旱轮作技术模式。通过水旱轮作,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消除土壤有害物质,利用上茬作物残留土壤的养分,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

(二)施用有机肥。增施有机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有机肥种类建议选用商品有机肥用。

(三)秸秆还田。秸秆属有机肥的一种,是一项数量巨大的有机肥资源。通过秸秆还田,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结合增城区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推广机械粉碎稻草直接还田;叶菜类、薯类、花生等秸秆翻埋还田等技术模式。禁止在田间焚烧秸秆。

(四)冬种绿肥。冬种绿肥是一项培肥地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稻作区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花、紫云英等绿肥。通过绿肥压青,肥田沃土,可大幅度减少化肥施用量。

(五)精准施肥。因土、因苗、因时期适期、适量施肥,进一步优化施肥结构,减少不合理施肥量,提高化肥利用率。

三、施肥建议

大力推广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特色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探体系。“三控”施肥技术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研制的一项高产稳产、节本增收、环境友好、增进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术。该技术近年来被农业部、省、市列为主推水稻施肥技术,在广东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技术将测土与测苗相结合,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二是省肥省药,安全环保。三是简单实用,适应性广。主要操作方法:

(一)控制化肥总施用量。按优质稻目标产量400公斤,中等地力推荐施肥量:根据测土结果,建议选用50%(24-7-19)水稻专用配方肥,亩施用总量控制34-42公斤。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前茬种植蔬菜、花生、花卉等高肥力田块,应酌情减少配方肥的施用量。低产田适当增加施肥量。如配方肥与氮肥、钾肥单质肥配合使用,需保证亩施纯氮量8—10公斤。

(二)水稻专用配方肥各时期施用方法。

1.基肥,抛秧前,亩施12-16公斤;

2.分蘖肥,抛秧后12—15天,亩施13公斤;

3.幼穗分化肥,抛秧后30—35天,禾苗叶色转赤,亩施10-13公斤。如叶色较浓绿,推迟施、减量施或不施。后期表现缺肥,可在孕穗期亩施用2-3公斤尿素或喷施0.3%磷酸二氢钾叶面肥。

(三)配合施用有机肥。施用有机肥建议选用商品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推荐有机肥亩施用量100—200公斤,有机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施用商品有机肥料根据包装标示养分值和施用量计算后,减施相应的化肥量。商品有机肥产品应符合《有机肥料》(NY 525-2002)农业行业标准,禁止使用未登记的肥料产品及未达无害化指标要求,重金属超标、未腐熟的禽畜粪便、垃圾、污泥等有机物料。

(四)其它配套技术。

一是合理密植。中低产田移植密度较低,造成有效穗数少,是制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增加苗数,需通过增施肥料促分蘖,增加了化肥的施用量。中低产田建议亩移植1.8万穴。

二是科学水分管理。当苗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抛秧后约20天)开始露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倒二叶抽出至剑叶露尖时停止晒田,保持浅水层至抽穗;齐穗后,按照干干湿湿原则,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抽穗期间注意防御寒露风,寒露风来临前,灌深水防寒,确保安全齐穗。

新闻推荐

增城区疾控中心发布登革热防控提示 清积水 灭成蚊 防叮咬

本报讯(记者何秋玲)根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通报,当前,全省已经进入登革热本地流行季节,境外感染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逐步增加。昨...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